第1064页

“这是个大命题。”

“得是个大命题呀,我们杨主任要发表到jc的。”许正平在旁边捧哏。

田兵的眼神立即亮了起来,jc的40的影响因子,可是含金量十足。

田兵至今只发表过两篇影响因子40以上的文章,这在清华的副教授一级,或者是普通学校的教授一级已值得炫耀了,但要放在教授一级,就算不得厉害了。

《jc》是如此难发的期刊,以至于之前苏帆就有借杨锐发表的意思。

尽管《jc》如此难以发表,但田兵和苏帆一样,都绝对相信《jc》就是杨锐的自留地。

看看最近一年,杨锐发表在jc上的文章数量就知道了,第一作者的总数超过十篇,以离子通道实验室为单位名的论文数量超过十五篇。

平均到12个月里,等于是一个月都要发表不止一篇的数量。若是平均到发表数量最频繁的半年时间里,那就更可怕了。

这样的发表数量和发表频次,只能说明杨锐的水平远远高于jc的需求,以至于杨锐的论文寄过去,就会得到优先处理。

在欧美顶级大学,有这种待遇的学者还是很多的,比如著名的哈佛教授,或者知名的剑桥教授,他们要送一篇论文到《jc》,也就是打个电话约时间的事,专门的审稿都没有意义,最低的底线是,哈佛的著名教授就是发表一篇错误的论文,也比一名普通学者的正经论文有价值。

这就像是商品免检一样,当一名学者的自我要求远超于期刊社的要求的时候,期刊社再去以规章制度卡人,那就是将学者往外赶了。

全世界的期刊不知几千几万种,生物学方面有名的也有几十上百种,是一片残酷竞争的领域,学者中的大拿,是有相当的特权的。

田兵清楚的知道,杨锐就拥有想发就发的特权。

“论文的署名……怎么算?”田兵只剩下这一个需要关心的问题了。

不用杨锐说明,许正平即道:“如果数据和经费来自其他科研组争取的课题,在其他科研组未完全参与的情况下,你们并列第一作者,你的名字可以放在前面,如果其他科研组参与了,其他科研组的名字放在前面。另外,通讯作者永远是杨锐,这样可以吗?”

“可以,可以。”田兵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