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页

说起来王夫人的两个儿媳妇都是如此,都是聪明却冷漠的性子,只知道扫自己门前雪,遇上大事却只会各自飞。

不过黛玉一直以来还有个小小的疑问,她曾经读过巧姐和李纨的判词,李纨的判词写的是“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需要阴鸷积儿孙”,这话就说的极其不客气了,明晃晃说李纨为了“老来不贫”做了什么伤阴鸷的事情,可能有什么伤阴鸷的事情呢?对贾家见死不救算是上阴鸷么?她一个妇道人家又是寡妇,便是见死不救也只是因她自身难保,可以在道义上说她没做好,可却算不上伤天害理吧?

而对比巧姐的判词“留余庆,留余庆,巧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的阴功”,这说的是凤姐救济了刘姥姥积了德,要知道凤姐从前是什么人啊?包揽诉讼、放印子钱、害死尤二姐、坑死贾瑞(自找的),这些在写书人手里都没有写成“伤阴鸷”,反而赞扬了她“积的阴功”、“留余庆”,那么李纨是不是所作所为为凤姐的那些行径更过分呢?

只不过黛玉没有下面的章回,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李纨到底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至于结局就更是让人疑惑重重:

既然写李纨的儿子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李纨自己戴珠冠,披凤袄,为何还要进薄命司?

要知道在世人的眼里,能够金榜题名,做母亲的能因为孩子读书中举而凤冠霞帔,基本就是极其圆满的大结局了,进士三甲全算上一年全国也就三百人。

不信你去问世间望子成龙的母亲,儿子考中了全国前三百人中,又到能“悬金印”的官职,做母亲的是不是就算死了也觉得甘心?

你问世间一心只想儿子出息的母亲,拿命来换孩儿高中和做官,可会觉得这是亏本的买卖?

虽然判词里唱“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可人生在世,哪个不是韶华易逝?时间的流逝对于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要说人生繁花锦簇不过幻梦一场就算是坏结局,那谁不想得这结局呢?毕竟谁活着不是个死呢?

所谓“到头谁似一盆兰,枉与他人作笑谈。”更是不知从何而起。李纨自从贾珠去世后就遣散侍妾,一心一意为贾珠守贞,抚养遗腹子,这放在历朝历代都是被表彰被嘉奖的行为,有些地方还能以此向官方申请立个牌坊,地方官都把这种事情当作政绩来讲。

何况贾兰天资聪颖又刻苦,高中进士不在话下,守贞一生,儿子高中,便是此时死了又算是什么笑谈呢?便是围观的人群也只会替她惋惜。

更何况原书作者怜悯女子,笔下的人物从无简单的好坏善恶,也从不带着自己的看法写文,而是像一面镜子,怀有悲天悯人之心将每个人写出来。便是奸邪也都有其可取之处:譬如宝钗之关心母亲,譬如薛蟠之哄乐妹妹,便是作者赞许之人也不遮掩其缺点:譬如黛玉之笑话刘姥姥,譬如尤二姐之曾与贾珍父子调笑过,譬如晴雯也打骂小丫鬟。凡此种种都只一一记录下来,很少表露自己的评价。

那为何对李纨破例了呢?按照原作者的行文风格,他应当喟叹,应当惋惜,为何又要对李纨颇带些嘲讽呢?

到底是李纨一个教子上进的寡妇能做了什么”伤阴鸷”的事情,以至于能被他人“作笑谈”?

直到如今黛玉才明白。

原来李纨全了小节,却失了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