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封赏

方孝孺拒写登基诏书后,礼部又提出了几个人选,俱都是有才名在外的文官,朱棣看了半天也没能选定,最后还是顾怀看见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才向朱棣举荐,最后让这位仅仅九品的小官拿到了起草登基诏书的殊荣。

解缙。

诏书很长,但内容堪称锦绣,解缙用最简洁有力的语言,讲述了建文帝如何受奸臣蛊惑,更改祖宗成法,祸乱江山,然后受压迫的燕王如何被迫起兵靖难,如今登基御极,要改回祖制的道理,这番话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如今的永乐帝朱棣继承的是太祖朱元璋的皇位,对于过去四年建文帝的所作所为,他是不承认的。

这一道旨意推翻了朱允炆统治的合法性,将建文四年的年号改成了洪武三十五年,从次年开始是永乐元年,也就是说对四年的建文年号不予承认,开宗明义之后,紧接着就是关于国政的处理,当初朱允炆和方孝孺干的那些破事,比如什么更改官制变换官名合并府县,以及之外的一切制度,统统改回洪武旧制。

这一拳打得众人晕头转向,谁也没想到朱棣竟然这般狠,既然是从他老子朱元璋那里继承皇位,干脆就把朱允炆做的一切全部推翻。

不过改回旧制终究是件好事,这几年朱允炆折腾来折腾去,最后不是连江山都折腾没了么?

登基诏书念完,大殿安静下来,百官俱都松了口气,以为这新官上任的火烧完了,接下来就是拜天拜地拜祖宗的那一套繁文缛节,谁知郑和收起登基诏书,转头又摸出了一份。

这份诏书是关于重修《太祖实录的,也就是朱元璋的传记,这事看起来是小事,可却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对朱元璋一生的记录,是子孙对朱元璋的盖棺定论,新帝登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修先帝实录,但情况比较尴尬的是,这实录已经由朱允炆修过了。

很显然朱棣对朱允炆修的《太祖实录很不满意,写书这种事情是比较主观的,估计朱允炆没少在书里写当年诸王怎么怎么跋扈,怎么怎么祸害百姓,朱元璋又是如何如何宠爱他这个孙子,为了让孙子顺利继位,要削藩什么的。

这还行?这一版明显不符合朱棣的要求,所以他需要一个更为适合起兵靖难的太祖实录,比如把朱允炆写成窃居大统,迫害诸王的昏君。

甚至他自己也需要一个更显赫的出身。

郑和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上,百官都听懵了,朱棣居然这般雷厉风行,这般急!整个登基大典上来没有一点虚头巴脑的,更没有读书人那半天说不到点上的毛病,上来就是两记重拳,一些官员再次不确定地抬头望去,这种风格...确定上面坐的不是先帝?

念完第二份诏书,郑和的嗓子已经有些哑了,但还没完,他掏出了第三份圣旨,而这份圣旨,是对人事的安排。

显然这是官员们最为关心的内容,百官顿时精神一振,好些站在一侧的北平系官员将领更是竖起了耳朵。

圣旨开头,是对建文帝、皇后还有太子的葬礼安排,只是因为不承认建文帝的统治,所以安葬的仪制以太子身份进行,这算是给了那些和朱允炆亲近的一个官员交代,也是朱棣对自己仁厚的展示,不过让百官揪心的是,朱棣甚至没有给朱允炆一个谥号。

安排完了朱允炆,接下来就是要安排诸王了,朱棣本人是打着靖难旗号起家的,对待诸王自然不能刻薄了,当初自焚的湘王谥号是“戾”,朱棣便改为了“献”,而其他诸王也统一复爵,只是封地暂时还没有决定,要等到登基大典之后再另做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