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页

这个景象,不用说,自是大军开拔,准备前往战场了。不过和两个月前不同,每个人脸上表情,都流露出不安和畏惧,士气显得有些低落。

李雄和他的忠义军各营将佐,也都身穿红袄,只是策马侍立在李翠仙身后,眼神当中也尽是忧色。

李璮、李翠仙暗通贾似道,在益都李家内部,也是最高的机密,只有李璮、李翠仙父女和隐居幕后多年的杨妙真,还有杨妙真的义女杨明霞,弟子崔月儿等五人知晓。连跟随李璮多年的义子李雄,也只知道李璮拥兵自重,不大服从蒙古号令而已。

至于跟随李雄、李翠仙出阵的李家军将们,也只当自己是蒙古大军的一分子,对于眼下日益艰难的战局,自是忧心忡忡,担心一旦兵败会回不了家园。到时候四条腿的蒙古骑兵,可不会管两条腿的汉军步兵死活的!

不过李翠仙却是面带微笑,一副成竹在胸的表情,听到身后马蹄轻响,便知道是自己的义兄李雄,她低声问道:“四哥儿,都准备好了吗?”

李雄看了李翠仙一眼,压低了声音道:“三姐儿,都已经备好了,每名军卒都带了六日的口粮。”

李家红袄军的规矩,一日野战口粮就是两斤米面,六日口粮便是十二斤,加在普通军卒身上可是个不小的负担。因而这样的安排,是极不寻常的。只要稍有经验的军将,都知道上面在打随时开溜的算盘。

李翠仙嘘了一口气,回头看看十几步外列队等候出发的大军,还算严整肃静。此时,蒙军大营方向有沉闷而密集的蹄声传来,显然是蒙古骑兵出动了。她转过头来,低声切齿道:“明后两日必有苦战,若不胜,这六日口粮便是俺们几千红袄儿郎的性命!要是肚子里面没食,俺们可难生还淮北了!”

李雄却没有答话,他也实在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只是李翠仙容色异常平静,让他感到了几分安心,当然还有遗憾。现在李三郡主的表现,分明就是大将之风嘛!这益都李家第三代最杰出的一人,为什么是个女子呢?

第74章 敌在扬子桥

大运河两岸的平原,现在已经笼罩着一层深秋的颜色。放眼望去,尽是枯黄,无比萧瑟。

如此季节,倒正是兵家征伐的好时候。

从扬州通往扬子桥的道路上,十余骑宋军骑士,正不顾马力地沿着运河策马狂奔,看见远处翻滚的旗帜和浩浩荡荡列队而来的大军,更是挥鞭猛抽了几下,驱动胯下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的战马再一次加速前进。

“报……”

人马还未到,呐喊的声音已经远远传来。他们是宋军的探马游骑,昨天晚间就奉了贾似道的军令,沿着运河一路向南去打探扬子桥一带的战况。蒙古大军是昨天黄昏时刻“突然”抵达扬州桥附近,还有两三个蒙古千人队一下插到了扬子桥和瓜洲之间,切断了扬子桥城内那位官拜保康军承宣使的宦官董宋臣退往江南的必经之路。

宋朝的宦官其实没有多少势力,人数之少更是历朝之最。宋太祖时期所用宦官不过五十余人,仁宗时期给出的限员是一百八十人,哲宗时代又减少到千人,到宋徽宗时期宦官人数有所增加,但是到了南宋人数有再一次减少,孝宗时期以二百五十人为额,一直传到官家赵昀都没有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