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嫡庶之争

但在鲁国内,他是继承其始祖周公的,也就是继承“别子”的。</p>

按照“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的规定,伯禽又是大宗。</p>

被分封为卿大夫的周公的其他儿子,即伯禽的诸弟,对于伯禽来说,又变成了小宗。</p>

同样道理,在鲁国,只有伯禽及其嫡系子孙才有祭祀周公的特权,伯禽的诸弟只有在他的率领之下,才能参加祭祀周公的祭典。</p>

卿大夫和士的关系,也是如此,卿大夫是大宗,士是小宗。</p>

在自古以来的宗法制上,又分为君统与宗统。</p>

宗法制度是卿大夫士的继统法,与天子诸侯无涉。</p>

所以将君统与宗统分开,以为天子诸侯的继统为君属于君统,卿大夫士的继统才是宗统,而宗法制度是指后者说的。</p>

因此有“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的说法。</p>

勾践、邓析一再强调宗法制,就是逼迫申息、被离、孔丘等人承认,嫡长子吴恒成为储君,日后继承吴王之位的合法性。</p>

“废嫡立庶,取祸之道?荒谬!”</p>

孔丘反驳道:“大王立储,何不择贤而立?”</p>

“今天下之大争,夫大国之君,岂不择明君贤主而立?”</p>

“公子鸿,性格仁慈宽厚,仁德有方,国人甚称其贤!”</p>

“尝于军旅,杀敌甚众,广受士卒好评。”</p>

“处理政务,算无遗策,可谓振长策而驱宇内,驾戎车而御敌寇,文武兼备,诸公子中何人可及?”</p>

“若大王以公子鸿为储君,则为吴国必当勃兴,大霸于天下,九合诸侯,天子致伯也!”</p>

“请大王明鉴!”</p>

“臣附议!”</p>

曾点、子路、申息、被离、烛庸等群臣,立刻出列,表示赞同。</p>

以孔丘为首的儒家学派大臣,已经跟吴国的老世族大臣,完全搅和在了一起。</p>

最大的原因,莫过于公子鸿所展现出来的能力过强。</p>

而且,公子鸿是一个仁慈贤明之人,公子恒则是跟庆忌一样,相对而言,比较“刻薄寡恩”……</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