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嫡庶之争

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从而进一步完备了宗法制。</p>

宗法制度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继承法,也是继统法。</p>

实行这种继承法,必须首先严格区别嫡庶关系。</p>

例如,天子世世相传,每世天子都是嫡长子继承父位而为第二代天子,奉戴始祖,是为“大宗”。</p>

其同母弟与庶兄弟封为诸侯,是为“小宗”。</p>

每世的诸侯也是由嫡长子继父位为第二代诸侯的,奉始祖为“大宗”。</p>

他的诸弟封为卿大夫,是为“小宗”。</p>

每世的卿大夫也是嫡长子继父位为第二代卿大夫,奉始祖为“大宗”,他的诸弟为“士”,是“小宗”。</p>

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诸子为庶人。</p>

诸侯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其本国为大宗。</p>

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但在其本族为大宗……</p>

所以,凡大宗必是始祖的嫡系子孙,而小宗则或宗其高祖、或宗其曾祖、或宗其祖、或宗其父,而对于大宗则都为庶。</p>

依照宗法的规定“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p>

因为大宗的始祖只能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p>

所以大宗永远是大宗。</p>

至于小宗由于族类繁衍的结果,分家出去,另立门户的人越来越多,小宗也就不断增加,一般到了五世就必须分出一些子孙。</p>

所谓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莫过于此。</p>

以例言之,文王的嫡长子武王是大宗,被封为诸侯的文王其他的儿子如周公,就是小宗。</p>

武王和周公的关系,从血统上来说,虽是兄弟,但从政治上来说已变成君臣关系。</p>

因此,只有武王才有祭祀文王的特权,周公是没有这种资格的。</p>

周公只有在武王的统率之下,才能参加文王的祭典。</p>

这是因为武王是周公的大宗。</p>

所谓“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就是这个意思。</p>

周公被封到鲁国后,他是鲁国的始祖,也就是所谓别子。</p>

依据规定,则“继称者为小宗”,所以周公的儿子伯禽及其嫡系后裔,对周天子来说,就变成了小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