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内忧生则外患至

大明嫡子 肉丝米面 2909 字 3个月前

老五叔今天过来献药献方,配上那些解释,无一不是在说他是心向朱家的,没有做过一件坏事。

于是,朱允熥便丢出了曹智圣所说的那本,还并没有被他拿到的,藏于开封府府衙后面的证据。

只是期间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改变。

朱橚忽的轻笑了起来,嘴里发出笑声,伸手拍着边上那成堆的医书。

他话锋一转:“要不要五叔带你去药田里看看?”

朱允熥微微一笑,欣然答应:“好啊。”

……

兰阳县正西,越过疑似张良墓,往西向开封府城去三十里,一处相较周围地势明显更高一些的地段,沿着坡修建了偌大的望不到头的一圈人高的篱笆墙。

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官兵们,眨眼间便从官道上而来,封堵完篱笆墙前开出的院门,便有更多的人冲进了里面。

随后,一架足以容纳数人的马车,在众多官兵和官员的簇拥下,停下了院门前。

“这边临近黄河,平日里用水方便,土壤也不同于别处,更能滋养草药,所以当初便选了这块地方作为第一块药田。”

朱橚从马车上下来,对跟着自己走进药田院的朱允熥挥手解释着。

朱允熥默默点头,抬头眺望出去。

一望无边的田地里,此刻还有不少人影正弯着腰,操弄着地里头的各色草药。

这些个草药,似乎也因为不同的药性而被分在一块块不同位置的地里栽种着。仅仅是多看了两眼,朱允熥甚至都能看出,这些草药的栽种,相邻草药的选种,都是极为将就,隐隐附和草药配伍之法的。

随行而来的官员们,望着眼前这些栽种的草药,亦是连连发出感叹。

朱橚故意走快了起来,引着朱允熥便往药田深处走去。

不知不觉,两人身边已经没有了外人。

朱允熥始终不忘观察着这位老五叔的举动。

等两人到了药田中一处十字路口的时候,朱橚终于是停了下来,站在路口他回首看向朱允熥。

“熥哥儿啊,收手吧,万事不可急功近利。”

朱允熥从一片认不出的药田里收回视线,转头看向面露诚恳的老五叔,他摇了摇头:“五叔,您说笑了。”

朱橚轻叹一声,指向周围的药田:“治国如烹,当文火慢炖,不可猛火使之。又如此间草药,若是配伍不当,则药到病症仍旧难除。你还年轻,日后自有数十年岁月,可让你挥展治国之道,此间事多人杂,你又何必深陷其中?”

朱允熥再一次的摇头:“五叔,开封府的事情,和你是否有关系?”

问了一句,朱允熥目光直直的看向朱橚,他始终在等这位老五叔能够自己亲口说出来,而不是被自己一点点的查出来问题。

朱橚心中忽的一个激灵。

最后,朱橚也摇起头来:“非本王避祸躲罪,乃社稷为重。今岁六府灾情,罪至曹官?你我皆知,然若因此案,牵累百官,则赈济事弱,民生难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臣子自保,累案牵连。六府皆知无官可用,灾情必如脱缰之野马,灾民徒变乱民。

六府乃中原之地,大明中国。六府干系朝堂,犹如巍宫,层峦叠嶂,密密匝匝。若六府变,则中枢必生乱,中枢一乱,则大明政令难行。

到那时,大明手足无措,左右不顾。便不只是六府灾情一事,亦非一地官吏清明一事。”

朱橚长叹一声,忧心忡忡,噫吁不已。

“目下我明,看觉花团锦簇,却好似那烈火烹油,稍有不慎,则有祝融之灾。事有轻重,人分曲直。愚公可奋百世子孙之力,移山川阻碍。今人可否量力而行,不叫斗车行于危崖之上。”

朱橚长吁短叹,只要自己一闭眼,就仿若能看到那纷乱的景象。

他目光烁烁,脸色凝重,伸出双手重重的摩擦着脸颊。

“熥哥儿啊!我大明内忧一起,则外患必至!当审视而行,不叫斗车堕崖啊!”

朱允熥沉默了许久,他望着已经动容了的老五叔,自己缓缓的低下头,用脚提动着地上泛黑的蓬松泥土。

他听懂了老五叔的意思。

开封府没有一个好人。

这就是朱橚想要表达的问题,一个大概除了陈留县那个铁脖子以外,再也没有一个好人的开封府。

朱允熥冷笑了一声:“五叔,侄儿自此西巡,捧天子令,携百官随行。若只是为了赈济一事,五叔以为,爷爷会这般安排?侄儿现如今只想知道,开封府的事情,是否与周王府有过牵连。”

朱橚眉峰止不住的跳动起来。

他深吸了一口气憋在胸中,直到脸色开始变红,这才重重的吐出一口气。

“熥哥儿,本王藩国开封,受百官敬拜,为朝节制地方。然,本王编纂医书,寻觅可食野物,穷我一家之力,何以成?

王府之外,便是地方,若是不睦,足不出门。身处染缸,何以洁身?

王府名下有良田、药田、山林、河川,共计愈有五千顷,王府取一成,余下九成皆不入王府,你又当以为何?”

说完这一切之后,朱橚方才整个人如释重负的长出了一口气。

朱允熥亦是瞬息之间便明白了老五叔为何会跑到兰阳县来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