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这三个政令的目地分别对应的是解决百姓温饱、扫盲教育,以及承袭历代登基大典祖制。

不管任何时代,吃饱肚子都是每个国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红薯土豆他们已经私下种植两年,无论是存留的种子、还是种植经验基本已经摸索成熟,直接推广全国种植完全不是问题。

大臣反对的理由没有问题,地域差异、土壤质量确实害怕有些地方种不出来,但是红薯土豆不挑土壤,耐寒耐旱,按照秦国的环境分布,绝大部分地方都是可以种植的。

更重要的是,两者产量高,就算某个地方种植失败,也可以及时从其他城池调派运送,不用担心最后饿肚子。何况每个国家都还有战略储备粮呢。

这是殷禹和唐钰两人经过深思熟虑的才敢冒险的,不过对没有具体了解的大臣们来说什么亩产几千斤的作物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根本不信,再抱着心底本来就不服气的心态,众臣自是纷纷反对。

“……种植红薯土豆冒险你们反驳寡人无可厚非,成立官府公立私塾为何不可?其所需花费银两已核算成本并不算高,以国力完全可以承担,并无问题,百姓学识的人多了,我秦国才能有更多的才学者效力强盛,这有何不可?”

殷禹心中冷笑,面上却没什么表情。

种植推广他姑且就算这些人考虑国家根本,劝谏有理,但成立公立私塾也反对就真是值得掂量了。这些人是担心国库钱不够,还是担心百姓文化高的威胁士族的利益?

不用多说,自然是后者。虽然这个时代已经先一步出现科举制度,可是并不完善,科举出头只是诓骗百姓的把戏而已,真正能够做官和获得权力的,还是士族子弟、又或者依附士族的人,比如魏秉郡那种。

而真正的贫寒子弟考试读书唯一的出头之路,就是找个主子当幕僚。

所以朝臣反对官府公立私塾的目地显而易见,他们要维护和稳固士族的利益和权威。

当然这心思不能明说。

“……大王,您所谓的公立私塾并不是短期的事情,这是个长期投入,一旦开始日后每年国库都会有一笔巨大支出。读书花费成本巨大,与其做大王说的让全国百姓识字,不如集中花费培养人才更好。”

“如今各大城已经皆设有书院,并且一直为朝廷输送人才,大王有心不如向书院投入更多金银,如此才是正道。”

众臣意见此刻超前一致。

他们也没说错,根本没必要让所有百姓都识字,简直就是浪费人力财力。虽然拨款投资书院他们会从中获利贪点,但最终还是会留下两层金银下去办正事的。

反正对于殷禹说的这个政令他们觉得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让全国百姓识字,这就代表提高百姓的位置,触动士族的地位,如此怎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