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里奥的眼睛越瞪越大:"大人...您懂机械?"
"略知一二。"李长风微笑。他何止是懂,作为21世纪的东大教授,他曾经专门研究过蒸汽机的演变史。瓦特、纽科门、特里维西克...这些名字和他们的发明在他脑海中清晰如昨。
第三天,胡里奥主动要求见李长风。他蓬头垢面,但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大人!您说的冷凝器...我试了模型,真的可行!还有那个飞轮联动装置..."
李长风拍拍他的肩膀:"造一台能用的,真正的蒸汽机。不用考虑成本。"
一个月后,马尼拉总督府的后院搭起了一个临时工坊。在二十名铁匠、木匠和铜匠的协助下,胡里奥完成了第一台改进型蒸汽机的组装。这台机器比原来的大了整整三倍,锅炉用上了从西班牙战舰上拆下来的加厚钢板,活塞杆密封采用了李长风设计的油浸石棉绳。
小主,
试运行那天,李长风召集了所有高级军官和华商代表。胡里奥紧张地拉动控制杆,锅炉下的火焰熊熊燃烧。随着水温升高,压力表的指针缓缓移动——这是李长风设计的另一个小玩意。
"压力够了。"李长风点头示意。
胡里奥扳动另一个杠杆,蒸汽呼啸着进入气缸。一阵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后,活塞开始上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飞轮旋转。起初转动得很慢,但随着蒸汽压力稳定,飞轮越转越快,最终发出均匀的轰鸣声。
围观的人群发出一阵惊呼。赵德勋张大嘴巴:"老天爷...它自己会动!"
"不止如此。"李长风示意工匠们将一根皮带连接到飞轮上,另一端连着一台简易的纺织机。随着飞轮转动,纺织机的梭子自动开始来回穿梭。
陈老手中的拐杖啪嗒一声掉在地上:"这...这能顶多少个织工?"
"现在只能顶十个。"李长风的声音因激动而略微发颤,"但很快,它能顶一百个,一千个..."
演示结束后,李长风在总督府设宴款待胡里奥。这个曾经躲在腌鱼缸里的工匠如今穿着干净的亚麻衬衫,坐在贵宾席位上,面前摆满了烤乳猪、海鲜和热带水果。
"胡里奥,从今天起,你担任马尼拉工坊的总工程师。"李长风举杯宣布,"月薪五十两白银,配宅邸一座,仆人五名。"
胡里奥涨红了脸:"大人...我只是个普通工匠..."
"不,你是改变历史的人。"李长风一饮而尽,"我要你培养学徒,越多越好。华人、土着,只要聪明的都要。"
宴会结束后,李长风独自登上城墙。夜风吹散了些许酒意,但他的思绪依然炽热。蒸汽机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炼钢厂、机械厂、纺织厂...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现实问题很快浮现。第二天召开的工业会议上,问题接踵而来。
"伯爷,我们没有足够的熟铁。"铁匠代表搓着手说,"西班牙人留下的存货只够做三台这样的机器。"
"煤矿呢?"
"最近的优质煤矿在婆罗洲,而且...我们缺乏熟练矿工。"
李长风揉着太阳穴。他太心急了,工业革命不是一台蒸汽机就能引发的。它需要原材料、能源、运输网络、技术工人...一整套社会经济基础。
"调整计划。"他最终决定,"先集中力量发展纺织业。胡里奥,设计小型蒸汽机,专门用于纺织工坊。陈老,组织商队去广东采购生丝和棉花。"
"那炼钢厂呢?"胡里奥问。这个西班牙工匠已经完全投入了新角色,甚至开始用生硬的福建话与华人工匠交流。
"我们海南有石碌铁矿,可以从那里运。"李长风叹气,"但我们得未雨绸缪。赵德勋,派一艘船去日本,打听他们的银矿和冶铁技术。再派一艘南下,寻找婆罗洲的...特殊矿藏。"他没有明说"石油"二字,那还太遥远。
接下来的几个月,马尼拉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港口扩建,道路重修,三座纺织工坊拔地而起。最引人注目的是城东新建的"格致院"——李长风亲自题写的匾额下,五十名精选的华人少年开始学习数学、机械和基础科学。教师是胡里奥、军中懂算学的文书,以及李长风本人。
变化不仅发生在物质层面。李长风颁布了新法令:所有工匠免除徭役,技术精湛者可获得"匠师"头衔,与文人同等地位;发明创造者,视价值给予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