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 1860 年,太平天国与清帝国的战争局势愈发胶着,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也悄然影响着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走向。
在太平天国的营垒中,洪秀全虽身处困境,但复国理想从未动摇。面对物资匮乏与清军的双重压迫,他召集诸王与众将,于天王府的议政厅内共商大计。
“如今局势艰难,然我太平天国之志不可灭。众爱卿有何良策,可解当下之困?”洪秀全目光炯炯,扫视众人。
忠王李秀成起身,抱拳说道:“陛下,苏浙之地虽历经战火,但仍有潜力可挖。我们可加强地方治理,安抚百姓,恢复生产,以充实粮草军需。同时,洋人在华势力渐长,不妨尝试与部分友善洋人接触,购置先进武器,提升我军战力。”
英王陈玉成紧接着道:“秀成兄所言极是。此外,长江中游战略要地不可丢,我愿亲率大军巩固防线,伺机反击清军。”
洪秀全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道:“就依二位所奏。但与洋人交往,务必小心谨慎,不可轻信其言。”
李秀成领命后,即刻返回苏浙驻地。他深入民间,张贴安民告示,组织百姓修复农田水利,鼓励商贾开市营业。在他的努力下,苏浙地区的经济逐渐复苏,一些荒废的农田重新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集市上也重现了往日的热闹景象。
“李大人真是心系百姓,有了活路,我们自然全力支持太平天国。”一位当地的老者感激地说道。
与此同时,李秀成秘密派遣使者与在上海的部分外国商人接触。这些外国商人中有一些看好太平天国的前景,愿意与其进行贸易往来。经过一番谈判,太平军成功购得了一批先进的火枪和火炮。
“有了这些洋枪洋炮,咱们跟清军打仗就更有底气了!”一位太平军士兵兴奋地抚摸着崭新的武器。
而陈玉成在长江中游地区,日夜操练军队,加固防御工事。他深知此地战略意义重大,不容有失。在一次军事巡查中,陈玉成对着麾下将士慷慨激昂地说道:“兄弟们,长江中游是我们的咽喉要道,清军屡次进犯,妄图切断我们的命脉。但我们绝不能退缩,定要让清军有来无回!”
清军大营内,曾国藩面对太平天国的种种举措,忧心如焚。湘军在前期的战斗中损失不小,虽经补充兵员,但战斗力尚未完全恢复。
“太平天国贼心不死,竟与洋人勾结,购置军火。此乃心腹大患!”曾国藩在营帐中踱步,眉头紧锁。
幕僚李鸿章进言道:“大人,如今局势复杂,洋人态度暧昧。我们不妨也与洋人加强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至少不能让他们偏向太平天国。”
曾国藩思索良久,缓缓道:“此计可行。但洋人重利,需许以重利方可。另外,加强对太平天国的情报搜集,密切关注其一举一动。”
李鸿章领命而去,积极与英法等国驻华公使接触。在与英国公使的会面中,李鸿章言辞恳切:“公使阁下,太平天国乃乱臣贼子,若任其发展,恐危及贵国在华利益。我大清愿与贵国携手,共同剿灭太平天国,贵国所需,我朝必当尽力满足。”
英国公使微笑着回应:“李大人所言有理。但贵国需在通商口岸、关税等方面给予我国更多优惠,我国方可考虑出兵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