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高邮春深

暮春时节,高邮城宛如一幅被烟雨轻柔浸润的水墨长卷。运河两岸,垂柳新抽嫩芽,翠色丝绦般的枝条垂落在水面,与往来漕船的倒影交织,宛如流光溢彩的绸缎。

远处阡陌之间,数千亩油菜花田正值盛期。金黄的花浪从运河堤岸一直铺展至天际线,与碧绿的麦田错落相接。

农人戴着竹笠穿行其中,布衣被花粉染成碎金色。偶有牧童骑牛横笛而过,笛声裹着湿润的春风,与田垄间汲水车的吱呀声应和成曲。

运河边,便是魏源隐居的院落。

距离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魏源受林则徐之托,编纂《海国图志》,至此已过去十三年矣。

魏、林两家早有交往,魏源之父魏邦鲁曾任林则徐属僚,任职期间清廉务实,破除官场积习,深受林则徐赏识。

1830年,林则徐父丧守制期满返京,与魏源初次相识。

彼时,魏源以批判程朱理学、倡导改革闻名,林则徐对其思想深表认同,二人惺惺相惜,引为知己。

林则徐任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时,魏源全力拥护其主张,积极为禁烟献策。

1841 年,林则徐推荐魏源赴浙江参谋抗英战事,然而魏源未及上任,林则徐便受贬新疆。

魏源得知消息,匆匆在镇江京口,会见了前往新疆的林则徐。

两人彻夜长谈。林则徐将多年搜集的《四洲志》手稿,及外国文献资料交予魏源,嘱托其编纂《海国图志》。

魏源受此重托,耗时数年完成该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却未得到朝廷重视。

魏源任职高邮知州期间,修缮运河堤岸,清理河道,消除水患;

创立书院,清理弊案,始终秉持“从官重恭慎,立身贵廉明”的原则,在民间名声极佳。

后他因拒绝与贪腐同流,最终在“迟误驿报”事件(实则是拒绝虚报政绩)中遭革职。但仍受高邮百姓爱戴,故而隐居高邮。

而林则徐已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去世,至今已有四年。年逾六十一的魏源心灰意冷,开始研究佛学,尤其喜爱净土宗。

这一日,高邮运河边的魏源宅院前,来了一位访客。

此人三十来岁,中等身材,鼻梁上架着一副西洋水晶眼镜。身着葛布短衫,背着一个布制书袋,腰间悬着牛皮工具袋,内装自制的游标卡尺,行走时金属碰撞声清脆悦耳。

他来到魏源宅院前,轻叩院门,院内一位扫地的老仆人,打开了门。

“赵叔,今日魏公可在家?”那男子问道。

老仆抬手向内指了指:“正在里面礼佛呢,徐先生可从这条小路,直接过去。”

男子向老仆道谢后,便沿着右侧的青石板小路走去。老仆轻叹一声,摇了摇头,继续挥动扫帚扫地。

青石板路蜿蜒穿过一片小竹林,石隙间生长着苍苔与二月兰。男子走了一会儿,只见路的尽头是一座小佛堂。

佛堂共有三间,正中大堂里供奉着一座阿弥陀佛像。一位头发灰白的老者正跪坐在佛龛前添香。

他身着靛青布袍,左手捻着菩提珠串,听到人声,老者缓缓转过身来,见到来人,眼中满是笑意。

“雪村,又来啦,还没做决定吗?”

这位老者正是魏源,来访的男子名叫徐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