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循环出……

洪武生存指南 裴玄黄 2210 字 3个月前

“没怎么听懂啊?”

“……”

老朱则是又有些后悔,该拿了纸笔把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说的,都给记下来。

朱塬短暂等待,已经再次开口:“为什么又说到茶了?其实,盐茶两事的性质差不多。再说我的具体想法,参照《经济之学中‘生产’和‘分配’的根本原则,我们可以成立‘大明盐业集团’和‘大明茶业集团’,嗯……这只是举例,具体操作还要详细斟酌,然后,通过两大商业集团,加强对盐业和茶业的官方运营。在此过程中,朝廷要做的,不只是从中攫取利润,而在于‘促进生产’和‘调节分配’,促进生产,就是促进生产更多的私盐,而不再是宋时开始那种,为了保证盐价,保证税收,每年根据官方统计人口分配食盐产能,这种‘计口授盐’,实在是挺无赖的。我的想法是,比如一个例子:盐多一些,百姓有了更多也更便宜的食盐,也就能用来处理更多的腌制食物,腌制食物能放得长久,在最难熬的冬天里,多一口吃的,或许就能少饿死一些人。少饿死一些人,国家也就更稳定,无形中,增加的还是一朝的国祚。这就是促进生产的必要性。或者,还有另外一个例子,我最近刚刚发现。关于茶叶,宋时茶叶税收,最高达到700万贯,但茶叶行业依旧兴盛。到了元时,茶叶税收最高大概25万锭,折合300万贯左右,但,因为税收太高,从茶农到百姓都不堪重负,反而导致了整个行业的低迷,产生了恶性循环,各位知道是为什么吗?”

若是没有朱塬之前的叙述,众人或许还不知道。

现在……

大概能够理解。

朱塬也揭开谜底:“按照我收集的数据,原因也很简单,宋时,全国茶叶最高产量,甚至能够达到2.5亿斤。而到了元时,元廷不善于鼓励百姓生产,结果,全年的茶叶产量,根据诸多数据推算,连1亿斤都不到,相比前朝缩水了一半还多。因此也导致,元廷的茶叶税收最高不到宋时的一半,却已经让整个产业不堪重负。这背后道理,也很简单,还是要‘促进生产’。这就是我大明要吸取的教训。对于各行各业,我们把它们比作一块块的大饼,我们只有先把一块块的大饼争取做到更大,那么,无论是朝廷还是百姓,也才能有更多东西可分。”

场面再次安静。

李善长看着对面明明还稚气未脱的小少年……这,这样的学识……怎么可能是一个小少年呢?

上首的老朱,已经找了白纸过来,郑重地写下八个字:促进生产,调节分配。

打算之后描在墙上,时刻琢磨领悟。

嗯。

还有交给儿子,一起琢磨领悟。

朱塬还没说完,因此也继续:“再说‘调节分配’,经济之学的‘分配’一篇,我一直还没有落笔,但,明年……大家就能看到,现在简单说一些……还是以刚才的‘大饼’为例,其中一个问题是,我们努力‘促进生产’,即使把‘大饼’做得再大,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分配,百姓无法从中获得实惠,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维持,那这块大饼也就没意义了。事情的结果,就如同祖上和各位十余年前揭竿而起那样,大家活不下去了,只能揭竿而起,改朝换代。我说这些,也是希望祖上,还有大家,咱们都要引以为戒,相比打江山时的艰苦,坐江山,其实也一点都不容易。但是,我们要做的,很简单,也很难,就是在做大‘大饼’的同时,把这块‘大饼’也分的更均匀一些。”

这次是老朱接了话:“塬儿说这些,尔等可都要好好听着。莫以为现在的富贵就是长久,那元室打下江山时,定也以为自家能够长久,结果,国祚不过百年而已。想想百年后,尔等当下能见到的孙辈或都还活着,若咱们没做好,天下又乱了,莫说什么富贵绵延,怕是香火都无以为继。”

老朱说的语气严肃,众人纷纷起身,拱手称是。

朱塬不得不跟着起来,施礼过,重新坐下,说道:“再说我刚刚的想法,‘大明盐业集团’和‘大明茶叶集团’,我再把道理说的简单一些,不说类似还是初创的‘大明钢铁集团’,就说明州,已经有一个相对成功的‘明州海洋发展集团’,这一年来,我不止一次听到一种声音,营海司是不是对下属的渔户太好了,又是建房子,又是高薪俸,一季渔汛结束后,还会根据成果给予诸多奖励。但……这些,其实就是一种‘分配’。多给百姓一些,让百姓富足安康,换成的,还是大明的国祚。而且,朝廷给出的,并不是朝廷从其他行业补贴的,或许开始有一些,但只是一年时间,明州营海司的产出,大家就已经看到了,不只是供养自身,还能够供养大军。将来,营海司在保证下属渔户生活持续不断更好的同时,也会给朝廷贡献更多,我刚刚还和祖上谈起,只是营海司的产出,计划10年达到2000万担,就能相当于另外一份大明的粮税。有了这些资源,我们又可以投入到其他各行各业,继续‘促进生产’,继续‘调节分配’,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循环出一个持续数百上千年的前所未有的大明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