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章 帝国的黄昏

小民正是因为活不起,才沦为流民,流民不绝,大盗不止。

所以他提议向大户收粮。

皇帝得到了他想要的说法,这才满意的放过冯和,命他回去写奏疏呈上来。

冯和颤颤巍巍的离开文华殿,心里只觉得凄凉。

果不其然。

随着此消息的传开,所有人都在指责冯和乱政。

连一向温和的贾政,也当着门客们的面,大骂冯和欺人,可见京城的风气。

没有地方大户在县外的配合,且各方势力都在反对,此提议不但没有顺利的施行,连当下剿匪事宜都受到牵连。

最后在一片骂声中,冯和主动出来背锅,把所有的责任揽于一声,去职归乡。

随着冯和离开内阁,他所谓的因粮输饷之策,立刻被废,施行不再区分税粮多少,按田亩一体加征。

闰三月,恭顺帝正式下诏加征剿饷。

诏书说:

“流寇蔓延既久,生民涂炭已极。不集兵会剿,贼不能速除;不多措钱粮,兵不能大举。帑部匮诎,设处无方。廷议改因粮为均输,暂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筹思再四,万非得已。……今责成所在抚按,大张榜示,备述朝廷为民除残、多方轸恤至意。遍集官吏,严行戒饬,递布乡村,详加劝谕,使远迩尽知,贫富均纳,果能遵行无扰,自然好义乐输,剿功告成,一体叙录。”

~~~~~~

金州。

“黄河以南,大江以北,东西七、八千里,止有州县城池尚在,其余村落残破难堪。

末将从湖广荆州、襄阳二府、河南南阳、开封二府过来,亲见地方数百里无一茎青草,人民相食,至不忍言。”

唐清安看着内地送来的情报,转手递给贾鉴。

谢友成,陶杰,林如海,顾道初等人,一一看完后,众人连连摇头叹气。

“湖广熟天下足,连湖广都遭了灾,可见如今内地的光景。”

林如海惋惜道。

“虽是天灾,但朝廷赈灾不力,昏招连连,以至于今日之糜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陶杰说道,一边看向将军。

“将军恕属下斗胆妄言,今日之金江镇,以将军之威望,振臂一呼必当天下应,”

陶杰当年在朝鲜时,就是性格激烈之人,如今身居高位,更无视朝廷。

“国内的官员吃相太难看了。”

“劳什子查核“溢地”,说是百姓开垦的田地,超出了原先的田亩数额,查出之后计亩征税,对于解决增饷也不无小补。”

陶杰笑骂道。

“今时今日之关内,何处不是大面积土地抛荒,地方官员提什么清查“溢地”,简直是痴人说梦。”

“不但为大户们名正言顺吞并田亩大开方便之门,还加大了对贫苦百姓们搜括。”

“趁着国内民乱为平,我金江军西出,前后夹击京畿,顺势而下,唾手可得。”

谢有成和林如海都摇了摇头,并不赞成陶杰的主意。

谢有成是出于军事考虑。

金江军的地盘铺的太大了。

草原离不开军队,朝鲜离不开军队,奴儿干也离不开军队,还有水师越来越大的规模。

去年一年从国内收拢了数十万流民,导致金江镇各库不足。以及三万驻守琉球国的第四镇。

将军提议的三年休生养息之策刚过了两年,并没有计划对国内用兵。

想要对国内动兵,就需要更改政策,开始积蓄,至少要准备二十万大军长途作战的物资补给。

前前后后动用至少数十万民夫。

以及北面林丹汗的威胁,会否趁着大周内乱南下,只要林丹汗有政治头脑,就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哪怕不考虑林丹汗,除非金江镇不顾一切,在国内以战养战,以他对将军的了解,他觉得将军不会同意。

林如海考虑的又不同。

现在是朝廷因为灾民之事头疼,到了金江军入关,就是金江镇头疼灾民之事。

以金江镇的能力,每年能勉力收拢数十万流民,但是一下子有了上千万的灾民,金江镇怎么可能供应的来。

无法赈灾,流民军就不断,倒是就是源源不断的流民军,造金江镇的反。

至于大规模屠戮大户。

林如海也是不赞成的。

屠戮了一地大户,看出了金江镇对大户的敌意,其余各地的大户就会团结起来,南方也会齐心支持朝廷。

大周的国力发挥不出一成,是因为大户们不配合朝廷,但是当各地大户一致团结,国力就不是只有一成了。

金陵的商贸会禁绝,将军在国内的名声,也会败坏殆尽,人人视将军为祸害。

到时候将军面对的就是全天下的敌意,哪怕征服各地,叛乱也不会止息。

林如海和谢有成先后说完了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