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道路皆怨

是民乱能否真正平复的核心。

桂勇只是一名头目,他负责把自己打探的情报,详细的向上汇报,最后的决定,不是他的控制的。

听到贾鉴的询问,他仔细想了想,从千头万绪中,记起一些情报。

「御史吴甡,带着朝廷的十万两银子到陕西,同府县官一道方放赈。」

让御史监督地方官赈灾,可见朝廷担忧官员贪腐,败坏了赈灾一事。

可是。

十万两银子够干嘛?

而且陕西缺粮啊。

现在的陕西,粮价高的离谱,最需要的是粮食。

不光是贾鉴,就是谢友成等人,听完桂勇的话,皆愣了一愣,忘记了如何开口。

良久。

冯胜之口干舌燥,声音沙哑,脸色怪异。

「陕西的官员,难道不知道对比灾民的体量,十万两银子无异于杯水车薪吗?」

「知道。」

桂勇点点头,不过他记不住朝廷的奏疏,拿起手里的册子,翻开后,里面皆是抄录的重要情报。

然后找到一篇抄录下的奏疏,读道。

「御史上疏,言:前赈臣携十万金往,度一金一人,止可活十万人,而斗米七钱,亦止可活五十日耳。

皇上宜敕赈臣回奏,前十万金果足乎?不则当早沛恩膏,虽内帑不宜惜也。」

接着翻开下一页,又读到。

「陕西巡抚周世丰,七月也上疏过,言:诸贼穷饿之极,无处生活,兵至则稽首归降,兵去则抢掠如故。此必然之势。」

陈德言负责国内情报,带出来的人中,唯独推举了桂勇回金州复命。

说明他看重桂勇。

桂勇回答完冯胜之的问题,哪怕他久未回金州,也猜到金江镇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不但提前准备了诸多于此的笔迹,也有自己的想法。

不过。

他不敢主动靠口,欲言又止。

贾鉴发现了桂勇的举止,看向了将军,将军笑了笑,露出温和的语气。

「桂勇,你这些年做事用心,立下很多功劳,陈德言几次向我夸奖过你。

你几番入陕西,对当地的形势肯定有自己的看法,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有了将军的鼓励,桂勇没了顾忌。

虽然努力保持沉稳的语气,可是话音的颤抖,仍然把他的紧张表露了出来。

「因为义军中,几部实力最强的都被解决,所以京城上下,皆认为民乱已平。

哪怕山西还有极少数的顽抗势力,也不成了气候。

但是末将不认为如此。」

桂勇是把总,军方的人。

他文化不高,虽然在三爷手里,得其看重,读了书认了字,却不懂之乎者也。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抄录的很多奏疏,他记不住,但是他认为重要的,皆会用心记录下来。

其实情报方面的人员,日常就是如此。

大周方面。

想要获得高层的情报,主要来源为三者,邸报,奏疏,官员的告知。

而不论是哪三者,都需要关系。

正好。

金江镇在京城关系深厚,三方面的信息来源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