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5右都御史

隆庆皇帝丧宜定下,魏广德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也在这个时候和王国光见面,开始讨论海运漕粮之事。

魏广德没有一开始就找傅颐,也是因为到了这个位置,很多时候其实主事之人都是幕后大佬,傅颐或许有自己的态度,但往往也只能按照背后靠山的意思来办。

没去找杨博,也是因为魏广德已经从吏部郭朝宾那里听到一个小道消息,他的那位顶头上司貌似身体有恙。

魏广德丝毫不怀疑郭朝宾会谎言诓骗于他,按照郭朝宾的说法,杨博身体有病也是他无意间发觉的。

那日要去尚书值房递交公文,结果在门外听到杨博剧烈的咳嗽,而他的贴身书吏则在房中服侍他吃药。

要知道,杨博在外面给人的感觉那是精神抖擞、老当益壮,根本看不出身体有病的样子,而且不管是之前在兵部还是吏部,居然没人发现杨博在偷偷吃药。

不过魏广德其实明白杨博的身体应该是不行了,毕竟是快七十的人,又常年在边镇督军,身上沉年暗疾应该是不少,所以魏广德可不信这位大人能和严嵩、徐阶比寿命,八十岁了还可以稳居朝堂之上。

虽然,貌似这位,就是这么想的。

“王大人的意思是,傅侍郎想调去南京都察院?”

都是明白人,魏广德劝说王国光公开支持漕粮海运,不过王国光没有一口答应,反而向魏广德抱怨傅颐因为和吏部尚书杨博关系亲密,所以屡屡不听他的话,所以想把他调走。

好吧,王国光和傅颐不和,听听也就是了。

只是魏广德也从只言片语中知道,他们打的主意应该就是给傅颐准备晋升的阶梯,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

果然,在屡次询问后,王国光也终于开出了价码,那就是想让傅颐以右都御史的身份去掌管南京都察院。

御史虽然大部分都在北京,可是南京都察院也有十多名御史,主要是南方几省的御史,各留有两三名在此,每年南京都察院都会轮流派出这些御史去巡按各省。

要说权利,虽然没有都察院大,可也不小,至少喉舌的功力不比北京都察院差多少。

不过魏广德不在意南京都察院那点权利,他更担心的是王国光的举动,目的是为了以后让傅颐能够代替葛守礼,让山西帮掌握都察院这个要害衙门。

因为江西这边出现了人员断层的关系,魏广德一直在悄悄培养好友劳堪,就是想让其在福建历练完后直调都察院,先做副都御使,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染指左都御史这个位置。

经过嘉靖、隆庆两朝的政治斗争,显然当前上得了台面的各方势力,其实都已经把眼光看向了都察院和六科这两个过去看来无甚大权的衙门。

不要以为古人智慧差,他们只是欠缺历史阅历,穿越者能够看得更远更高。

但真要说起政治斗争,经验丝毫不会比普通穿越者差,甚至更强。

毕竟人家是一步步走上来,或者说斗争,赢得胜利才能坐上现在的位置。

除非穿越者本身就是高官,有丰富的斗争经历,否则来到这里未必就会比土著做的更好。

至于穿越者能改天换地,得了吧,那你首先得学会教这个时代的人用现代的头脑思考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即便伱给出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但是也会受到时代的局限性,后世根本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会层出不穷。

现代人都知道海运成本比河运便宜,局限性也少,其实明人也懂,但他们却并没有这样选择。

为私利,亦为公心,皆有。

至少,在没有妥善的安置好百万沿河劳工的措施前,大明朝的漕运始终都会稳压海运一头。

“调走傅侍郎,户部里反对的声音就小了,只要郭侍郎坚持,海运漕米一事在户部就不会有阻碍。”

到这个时候,王国光还信誓旦旦对魏广德说道。

王国光这样的态度,魏广德心里其实是有气的,把他当三岁小孩子一般糊弄。

甚至,魏广德都想甩手不管此事了。

凭啥要自己努力促成这事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