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肯定

即便是每年能收到几万两银子的隆庆皇帝,这时候对继续开放发港口也是兴致缺缺。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月港开发极度有限,对船只航线、数量都有严格限制,所以隆庆皇帝见不到太多银钱进账,加之现在倭寇已经被围剿的差不多了,自然就没有了原来的兴趣。

这些问题魏广德当然知道,可是他很多时候也无力改变。

想想隆庆元年时初,隆庆皇帝就下了开海的旨意,但是福建和朝廷户部对于开海细则还不断扯皮。

若不是涂泽民的妥协,都不知道两地的商议会不会持续到万历年去。

换句话说,在魏广德意识到朝中反对力量后,撕开一个口子才成了最重要的一步。

至于后面逐渐扩大,还不是得等机会。

就算是做了巨大的让步,到政策最后落地,都一直等到隆庆元年底。

若不是有海商迫不及待备足货物,当年是根本不可能有海船出海贸易的。

虽然对魏广德的意思有担忧,不过朱衡还是明白魏广德和谭纶这份书信的意思,那就是支持此事,不过希望是山东梁梦龙主动上奏,并承担试航任务。

是的,朝廷答应下来,怎么实施也是个麻烦事。

交给南直隶淮安方面操办还是由其他衙门操办,这其中差别其实就很大。

比如是让漕运衙门负责此事,怕不是直接给你拖个十年二十年都有可能。

而既然此事是梁梦龙提议,自然他就有了主观能动性,会积极的协调此事。

不管怎么说,出海行船都是有风险的,其他衙门都不会主动揽下这个活儿。

办好了,得罪漕运的利益集团。

办不好,就要受到朝廷的斥责,怎么算都不是笔好买卖。

随即,朱衡马上就给梁梦龙去信,表达了他的意思,支持梁梦龙上奏,尝试海运漕粮,又派人快马加鞭送往山东。

终于赶在隆庆五年岁末,官府封衙前,梁梦龙的奏疏送到了。

山东巡抚都御史梁梦龙、山东左布政使王宗沐等联名上奏《海运议,一下子把本来逐渐懒散等着过年的朝廷官员了雷了个外焦里嫩,谁都没想到临近岁末会有这么一出大戏。

“叔大,你怎么看?”

内阁,现在的阁臣只剩下高拱和张居正二人,接到梁梦龙的奏疏,高拱倒是颇为意动。

他是不意动也不行,做为内阁首辅,他已经为漕运之事耗费了太多精力,朝廷财政也在一次次无功治水中被消耗殆尽,若是再不想到解决漕粮北运的法子,京城怕是就要乱了。

“梦龙之言倒是有理,既然商贾之舟可以行走于淮安、莱州、天津等地,漕船自然也行。

正如他奏疏所说,以河运为正,海为备运,如此倒是刚好可以避开黄河水患,漕粮再不会被截在淮安一线而北上不得。”

张居正早已看过这份奏疏,也对梁梦龙所提的办法很是心动。

不管什么立场,进了内阁这个地方,更多考虑的还是国家稳定、天下太平,保证漕粮安全运送到北方,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那就让他试试?”

高拱看着张居正,开口问道。

“我觉得可行,按他之意,可令有司拨粮试航,看看效果如何。”

张居正迎着高拱的目光说道。

“海运.”

高拱没有如张居正猜想般点头答应下来,而是嘴里念着这两字,似是陷入回忆。

其实,张居正在看到这份奏疏的时候就已经认可,而且他判断高拱也不会反对,概因为当初商议开海时,高拱就只是犹豫而没有反对。

而且在张居正的记忆里,裕袛很早其实就有开海运的讨论,开海派占据绝对主流,这也是隆庆元年,隆庆皇帝会答应尝试开放一处港口的原因。

“当初还在裕袛,我也刚入礼部,贾尚书就极力支持海运,当初海运济辽也是因他而起。”

高拱开口缓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