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 861下吏部覆议

这一套动作很有成效,加之有心人在六科中的刻意散播,朱衡的风评倒是有所好转。

而此时不知在哪儿逍遥的兵部尚书霍冀和工部左侍郎徐纲也听说自己被人弹劾的消息,气愤之余也只能在小本本上记下杨镕的名字。

科道言官现在没隔两三日必然有人上奏弹劾应天巡抚海瑞不职,在张居正看来,海瑞在隆庆皇帝心里那点信任正在被消磨。

安排人联系潘季驯,使用他的办法再次治水,就是为了对外释放出他这个工部尚书并不是昏聩无能之人,同时也是广开言路,群策群力,心胸开阔之人。

这个时候,徐纲已经是六科的靶子,他当然不能上杆子凑上去,让六科再把目标转移到他身上。

这也是内阁处理此类事务的潜规则,和殿试给考卷打分类似,只要第一个人给出了评价,后面的人看到后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分歧,只会在上下各一档中做出评判。

在部议时,朱尚书处事的态度也很明确,一般都是选择支持魏广德这位阁老。

多好的事儿。

徐纲只能咽下这枚苦果,收拾细软准备南下,而霍翼则按照规矩再次写了一篇请辞奏疏,自认才疏学浅不能当职,请求皇帝处罚,且言辞恳切。

治水可不是小事儿,不看到实情就大包大揽,这样的人还真不能用,因为这种人行事太不谨慎,很容易出事儿。

蔡国熙边说,心里就变盘算着此事。

此时,徐纲脑海里只剩下这一个念头。

“徐纲的事儿只能听之任之,看陛下如何处理。”

实际上,这背后未尝没有给事中们的识时务。

成功转移目标,祸水东引,这自然是魏广德乐见其成的,当然不会再从中作梗。

一个师爷打扮的人坐在一旁,对蔡国熙低声说道。

何况南京是个什么地方,就是用来安置徐纲这类人的。

张居正这段时间也很匆忙,他不断拜会内阁几位阁臣,推荐由葛守礼接替王廷的职位。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他是不需要动手的,只要监视海瑞就行了。

不过,朱尚书早就从魏广德那里听说了,六科的人对工部这次治水不满,打算要弹劾他这个工部尚书,所以才在魏广德的提醒下着急忙慌的找补。

“巡抚衙门的人,这些天一直都盯着紫芝园那边?”

魏广德先把徐纲改迁的地方定下来,南京,那意思也就是南京六部随便安排一个侍郎位置就是了。

河工可不比其他,洪水泛滥了,消息是封不住的,想要捂盖子根本没有可能。

“善贷,此事全托付你照应了。”

霍翼勤慎,少有过失,所以继续留任,而徐纲就没那么好运,皇帝要动他。

对于这封奏疏,隆庆皇帝的批红则更加简练,“不允”。

有了他这个票拟,后面的阁臣看到以后,那是绝不会做出其他安排,也就只会附和。

海瑞可不比高拱、陈以勤这些人,和隆庆皇帝有过潜袛那段时光,隆庆皇帝对海瑞的认识,更多的还是传闻,道听途说。

这,或许就是海瑞顾念的那点香火情吧。

即便这个徐纲和朱衡的关系也还不错,会做官,可在这个节骨眼上,也只能做工部的替罪羊被抛出去,平息言官的不满。

只是两篇自陈上去以后,隆庆皇帝的批示却是大不相同。

在霍翼的自陈后,隆庆皇帝御笔亲批“冀勤慎鲜过,留之”,而在徐纲的自陈后,御笔亲批的却是“纲虽勤勉,然共水断绝交通,宜改迁。”

霍翼的消息还要灵通一点,虽然杨博已经离开朝堂,可是他和张居正依旧保持这合作的关系。

而这,从海瑞没有上奏徐家事,请求抓人就可以看得出来,他还是希望私下里解决和徐家的纷争。

京城,京察已经结束,吏部员外郎已将堂审结果成文,递送入宫,只等皇帝批红,按照京城结果,该走的走,该留的留,该升迁的就等着吏部行文。

官能做到侍郎一级的,自然不是蠢蛋,也不是消息蔽塞之人。

两段批示,代表了两个意思。

对于这些干事儿的人,魏广德也知道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