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甚至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现在和身处这座剧场里的所有观众们一样,正在成为这座城市里的“火种”。

虽然人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故事,这个世界上从没有真实存在过卡门和唐·何塞,可是这个故事能被讲述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这一出歌剧至少令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我是个自由的人,思想自由,爱情自由,婚姻自由,我理应享有和‘其他人’同等的权利——不受威胁、不受干扰、享有尊严……”

布瓦洛小姐的墨水笔尖重重地戳在她的笔记本上,洇开一个大大的墨点,仿佛是一幅宣言。

演出散场以后,布瓦洛小姐留在座位上,用最快的速度,誊清了她的稿件。

出奇的是,散场后剧团的人竟然没有清场,没有将她赶走,而是耐心地在她身边等候,为她留门。

布瓦洛小姐将稿件投给了《箴言报》。

据说,当晚整个巴黎的报社都在寻找关于这场演出的稿件。布瓦洛小姐是唯一有资格进场观赏的报刊评论员。

《箴言报》果断采用了布瓦洛小姐的稿件,但是将文中那些过于“激进而主观”的部分都删除了。

“删除这些内容是为了您好——您也不想让自己的女性身份就这么暴露在公众跟前吧?”报社主编这么对布瓦洛小姐解释。“公众会认为您这样的评论员缺乏观察力与公信力的。”

布瓦洛小姐顿时微笑,她并不想和眼前的人分辨、浪费口舌。

只有她知道,有什么东西已经在她心中就此种了下去,会就此生根、发芽。

删稿和退稿都不会影响这东西的生命力,相反,它会在巴黎遍地开花。

毕竟不止她一个人,当时坐满了整个剧院,都是和她一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