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6页

做对比实验就是测小细节的。

要是换成地方大学的话,做这样一个对比实验,就可以发表一篇论文了。

大量的中文期刊和sci入门级别的期刊里,发表的都是类似水平的论文。事实上,杨锐的第一篇论文,辅酶q10的紫外分光光度,就是一篇这样的文章,解决的是相关领域的狭窄方向的单一问题,所以只能发表在级别很低的期刊上,成为有相关需求的学者能够查找到的资料。

而在计算机检索,或者说,在学术搜索引擎尚未出现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资料检索,也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苏帆不用王良才布置任务,先道:“我再去找资料组催一下,并且把寻找的方向放在前期?”

“可以。”王良才的目光依旧在人群中巡游。

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因为新建,杨锐采用的制度与离子通道实验室不太相同,采用的是大实验室的制度,允许研究员自由的加入和组建课题组,因此竞争性更强。

不过,建立课题组是需要经费和机时的,另外,理所当然的还需要课题。

谷强向杨锐争取的60万+3万美元,以及倒置相差显微镜的机时,都属于课题组的资源。

尽管课题组依旧受到杨锐的制约和指导,但是,相比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旧模式,遗传工程实验室的大实验室制度,显然具有更强的独立性,也更适应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实验室。

理论上,就是借调来的王良才,只要征得其他研究员的同意,就能拉来人手,反正,论文上按照贡献,列入名字就好了。实验室的主要利益,也就存在于此了。

“老的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孙正初研究员的水平最强,而且配合能力也比较好。”苏帆低声的给王良才做介绍,转头又道:“实验助手方面,我觉得秦越不错,他以前是中牧的兽医,借调到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很久了,就咱们现在的项目级别,调他过来就是一句话的事。”

“这个秦越……只是个实验助手的话,调过来是不是有点太麻烦了。”王良才有点迟疑。

苏帆大大咧咧的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咱们现在是在国家级的项目组啊,您想想以前的同级别项目是怎么搞的?全国召集几百号人都算是少的了,现在要中牧一个人,他们恨不得立即就送过来呢。”

王良才哑然。他此前就在大学里安心做实验,还真没有参与过这种规模的项目。

生物学里面,所谓的大项目,还真是不多,还都是医药相关领域的,遗传工程向来都是小众,王良才还真没尝试过挥斥方遒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