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8页

另一方面,期刊社与学者之间的浅合作,也是必然存在的,像是杨锐与jc,就有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

以杨锐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在jc好发表,是很久以前就证明的事了。

大家并没有互相通气,甚至不认识,但是,杨锐有文章优先丢给jc,后者优先发表杨锐的实验室的文章,就是一种不用言说的合作。

而对王良才来说,《jc》已然称得上有诱惑力了。

影响因子40的期刊,当然是很有诱惑力的,它和sci的入门级期刊,中间差的至少是三个重本。

别说是80年代的中国人很在乎这个,再过三十年,国外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一样很在乎这个。

“真的能在《jc》上发表吗?会不会太勉强了。”王良才想赢怕输的道:“万一,之后让外国人看到,咱们这个论文是好些年前的,是不是不太好。”

“王教授,咱们得有自信,一篇《jc》算什么,你后面的实验做下来,肯定是要上s的,现在就当是预热了。”杨锐的语气随意的很。

王良才望着还是研究生年纪的杨锐,却不得不承认,人家说的没毛病。

的确,jc对国内学者来说是很难的事,对国外学者也不见得容易,可是,对得了诺贝尔奖的杨锐算什么?

别说是一篇正式的论文了,诺奖获得者就是写个随笔,想发表在jc上都不是问题。

什么?jc上没有随笔的栏目?那栏目还不是编辑决定的。

在学术界,有钱不是最牛的,当然,有钱的确是很牛,但是,最牛的还是名望。

看沙特阿拉伯就知道了,他们缺钱吗?但是,整个沙特每年发表的论文,也就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水平,比埃及多不到哪里去。

相比之下,大家都说是一穷二白的中国,到了87年,其实也不能说是一穷二白了。

200万的科研人员不是一天冒出来的,否则,也不会有屠呦呦的抗疟药,有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有两弹一星的出现了。

传说中的深圳速度,也不是一天就冒头的,那是几十万的铁道兵,整建制的开拔上去,用智力用命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