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4页

老方和葛兴邦不禁大松了一口气,虽然早就料到是这样的结果,但是,临到结果的时候,他们还是有些紧张的。

“幸好老外还没有彻底昏了头。”老方笑了笑,没有好意思让笑容暴露的太久。

葛兴邦亦是小声道:“怎么能昏了头呢,23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想一下都觉得不可能,真当外国人不论资排辈了?”

“论资排辈,更是排不到杨锐身上,你看看最近几年得诺贝尔奖的人,最远也就是匈牙利的科学家了,还是到了美国的匈牙利科学家,苏联都被排除在外了。”

老方和葛兴邦越是讨论越是开心,对他们来说,这也就好像是一次考试结束了。

杨锐没有通过考试,就等于他们通过了考试。

老方和葛兴邦甚至不忘用同情的眼神看向老谭,后者的输诚在他们看来是纯亏了。

老谭倒不是特别在意,失望是有一些的,但也就是下了赌注没有狂赚的失望而已。

从展望未来的角度来看,杨锐的崛起是势不可挡的,诺贝尔的三种自然科学奖,评选进入到最后阶段的纯中国学者,国内是一个都没有的。

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美籍华人不说,台湾得了诺奖的学者,在中国大陆方面也是丝毫不会宣传的,去掉这么几位之后,杨锐可谓是万顷山地的一颗独苗。

而且,已经是相当粗壮的独苗了。

起码比老谭本人的腰要粗。

杨锐没能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老谭也就不是特别失望了。往十年以后看,总比老方和葛兴邦的选择好。老谭心里明镜儿似的,他知道,老方和葛兴邦现在之所以搞各种反对,其实就舍不得眼下的权力。他们看的是脚底下的一亩三分地,争的就是这三五年的利益。

再过三五年,老方和葛兴邦说不定话都说不清楚了,又哪管身后的洪水滔天。

要说在场最失望的,莫过于刘院长了。

不像是蔡教授和伍洪波院士那样,刘院长对杨锐有着异乎寻常的,超越理智的信任和期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过去四年时间里,他是看着杨锐成长起来的。杨锐远胜于常人的表现,也给了他极大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