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5页

正因为如此,许多第一阶或者第二阶的学者,都是长期处于沉默状态的,公开讲课几近于无。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是不在乎这些的,以至于常年公开讲课或演讲,但他们说错了话,以至于影响到了声望,最终影响到了科研经费的获取,也是经常出现的情况。

总的来说,聊些没营养的笑话是没问题的,可是,一旦讲课,那就得珍之重之。

像是杨锐,他现在甚至不好用其他人编写的教材了。

否则,除了让教材撰写者踏上青云之路,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好处。若是教材有误,甚至教材撰写者在之后的几年里出现了重大问题,锅都有可能让他背一半。

因此,虽然是给华锐的销售员工们讲课,杨锐依旧是要自己撰写教案,仔细勘合。

相应的学术机构也知道此点,所以,高阶学者的讲课,总是有人愿意千里迢迢的来听,为的就是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的讯息。

杨锐名下如今已有三所实验室,且规模都不能算小,论起来,弱小些的院士都不一定有他这个水平的实验机构,另一方面,杨锐刷脸也刷出了档次,因此,杨锐要讲课的消息放出去以后,不说千里之外是否有人愿意来,至少北京是来了许多学者。

当然,所谓的多是相对的,学术演讲,自然不可能像是成功学演讲那样,轻轻松松的凑出几百上千人的阵列。

毕竟,任何人都有可能成功,却只有寥寥几人能接触学术。

《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g制度》这样的命题,光是g三个英文字母,就足够阻止大多数人了。

不过,对于听得懂的人来说,杨锐的课程就称得上引人入胜了。

g是用来指导食品、药品、医疗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法规,各国各有不同的情况,自然就有不同的g制度。

对于尚在探索中的中国来说,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g制度,真的是说不清楚的,制定政策的官员不清楚,供官员们咨询的学者不清楚,受g制度影响至深的普通民众更是不清不楚。

这种环境下,杨锐敢开课讲授《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g制度》,这就相当于竖起了一杆大旗,他要是讲的好,自然是云合景从,刷脸刷成医疗领域的明星学者,等于刘玄德加曹操的架势。

但他要是讲的不好,大旗折了,第一个砸死的就是竖旗的人,等于没有铁骑的董卓加经脉尽断的三姓家奴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