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0页

“无私奉献!”

清越的童声,混合着一些不怎么和谐的公鸭嗓子,在山脚下喊起了口号。

杨锐都不用看,就知道是“少先队”的学生们亢奋了,正在变声期的音调,配合有点中二的口号,竟然一点都不中二了。

“年轻人就是容易冲动啊。”杨锐感叹了一句,却也是弯腰抬起了手推车,不急不缓的向前推去。

虽然他身家丰厚,虽然他能买得起大量的工程器械,虽然他能开发多种崭新的技术,但在崇山峻岭中搞基建,最需要的永远不是技术,而是一滴一滴的汗水。

从南湖市到西乡开发区的输电线,一路都是起起伏伏的山岭,不管是运来的电线杆和水泥,还是就地刨出来的深坑,都只能是使用人力。

后世常见的挖掘机和吊车,在这样的环境下,连进场都做不到,也不可能为了他们修筑一条道路,有这份功夫,输电线都已经安装完毕了。

架设输电线比修路容易,并不意味着工作本身是容易的。

只要想想将两米高的电线杆运进山,搬上几十米上百米高的山梁,就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为了上山而修筑的临时道路,更是分外的危险。

然而,中国的基建,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积攒出来的。

欧美国家到了八十年代,大规模基建已经基本完成了,后代享受着前人的成果,自然能够坐在办公室里,谈论人生价值、劳工命运、自然保护,浑然忘记了华人劳工在太平洋铁路两边的累累尸骨,以及消失的美洲野牛种群。

八十年代的中国人,却远远没有矫情的资格。

事实上,八十年代的中国人,能不矫情的奋斗,已经是祖辈用命换回来的了。

同样的发展中国家,如肯尼亚之流的国家,倒是想做一些大规模的基建,喂饱国内的国民,教育自己的子孙,偶尔享受一下现代社会的福利,再吃一点美式的牛排,弄一点法式的红酒,捞两网大鱼生吃……

但它们并不能。

为了不影响到各种已经建成的各种自然保护区,肯尼亚做任何形式的基建都非常的费力,用事倍功半来形容简直属于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