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5页

学术圈子是很小的,生物圈子更小,畜牧学的圈子自然是小之又小。

全国的畜牧学的期刊加起来,也就是三五十本的模样,去掉自娱自乐的地方性期刊,以及名不见经传的高校专刊的话,有资格算是学术期刊的,一两手能数的过来,核心类的更是只有十本左右,大部分集中在了北京。

就是不在北京的期刊社,最终也要设立一个分社在北京,不仅方便于信息来往,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学术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了北京了,北京分社能够方便的与北京学术圈子交流。

《畜牧兽医学报》的郑袖、《中国畜牧杂志》的孔新德和《中国畜牧兽医》的张向苗都是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又在一个行业,自然而然的走在了一起,时不时的坐起来互相交流信息。

北京农业大学是中农大的前身,在85年的当下,算是中国最牛的高校之一。它的出身首先就很好,乃是由北大农学院、清华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而成的。54年的时候,全国一共批准了六所重点大学,北农大就是其中之一,牛叉程度比后世的985+211还得高上三个档次。到了84年改革,全国一共批了十所重点大学,北农仍然是十分之一。

从这样的学校毕业,分配到期刊社,应该说是有些吃亏的。不过,就期刊社内部来说,郑袖、孔新德和张向苗,就是毫无疑问的储备干部了,甚至用老虎班形容都可以——遇缺即补,青云直上什么的几乎是必然的。

也是因为这样,三个人都有着强烈的以社为家,视期刊社和行业发展为己任的精英认识——要是不出什么意外的话,他们做到期刊社老大的机会是很大的。

这一次的聚会,就是完全为了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而召开的。

对于畜牧圈子来说,杨锐可谓是鼎鼎大名了,尽管他还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可是,身在生物界学术界,又有几个人不知道杨锐的。

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则是另一个极端。

市级实验室实际上是研究机构的最低档次,北京的区级实验室相当于地市级的市级实验室,在经济发达的地方,这样的研究机构,其实也研究不出什么东西来。

区级实验室的论文水平,通常也是低于下限的。

因此,遇到势力一点的期刊,瞅见市级或者区级的名头,直接就给拒了。

同样的,稍微晓事一些的区级实验室的研究员,也不会去触这个霉头。

要论公平公正,尊重与被尊重,这样的做事方式自然是不行的,但是,现实社会并不是公平公正,尊重与被尊重的关系。

而且,对平均值以上的期刊社的编辑,以及接受同行评审的编委们来说,阅读区级实验室的期刊也确实是很浪费时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