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5页

杨锐将外套脱下来,轻轻的盖在朱院士身上,自上而下的看,这一刻,他才察觉到,朱院士已是垂暮老人了。

这样年纪的老人,本应该是安享晚年的年纪,如果愿意的话,以朱院士的成就,他可以轻松的拿到国外大学的终身教职,或者,就是在国内,朱铭也可以选择更轻松的工作。

然而,他还是选择了继续工作,而且是在最繁忙的岗位上,以衰弱的身体,每周工作八九十个小时,甚至100个小时,除此以外,他还要在垂暮之年,请客送礼,说恭维话,迎来送往……

吕寿之辈,该死!

第1050章 入刑

整整两天,都没有什么新的消息传来。

杨锐也就在研究院里又住了两天。

现在可不是任性的时间,总得防一手被人鱼死网破才行。

何况,住研究院,对杨锐来说也不是什么困难的时间。

作为一名研究员,在实验室里呆的时间比在家里长,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最起码,中国的研究员都是这样的,当中国的研究员们开始参与到国际化竞争中的时候,外国研究员也不得不如此了。

地球村是个好东西,科研竞争可没有海关和社区警察的阻挠,全面开放的竞争,在中国人贫穷落后的时候是大杀器,当中国渐渐崛起以后,就变成了中国人手里的利刃了。

杨锐为了自己的利刃,总是能静下心来。即使他也一度焦虑结果如何,但是,焦虑总是一闪而逝的,他有太多的东西可以用来分心。

即使在别人的实验室里不方便进行实验,杨锐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又或者,干脆就863计划再写两篇文章。

时至今日,杨锐已经不再是随波逐流的小研究员了,他有自己的实验室,有自己的科研地位,甚至隐约间有了自己引领的学术风潮,与之相对应的,是杨锐也有了自己的学术诉求。

这些诉求,自然是要体现在他撰写的文章中的。

换言之,杨锐现在已经不可能去照抄类似的863的发展文章了,曾经的文章,是曾经的撰写人基于自己的学术诉求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