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8页

这个话要是别人说的,姜志军说不定要喷他一脸,但是当过兵打过仗,奋斗了一辈子的老革命说的,姜志军是无言以对。

而在一旁的丁十一,因为现在就是军人,说不得要替自己说话,道:“老爷子,国家要有科学家,也要有人保家卫国嘛……”

杨山目光深邃的看着丁十一,道:“那是因为你考不上北大,做不了科学家啊。”

丁十一好悬没一口血呛死自己。

“考北大和保家卫国不冲突。”杨锐打断两人的讨论,笑道:“像是我们生物实验室,如果要做遗传的话,就可以保护咱们国家的珍惜物种,比如说大熊猫的遗传资源,就可以通过生物实验室来保护。”

“还可以做生物武器。”丁十一有自己的重点。

杨锐叹口气,道:“我们不做生物武器。”

“但是可以做。”

“咱们还是说胚胎移植吧。”杨锐放弃了。

许正平等人的耳朵都竖了起来。

自从杨锐要求他们检索和查找遗传工程的资料以后,他们就知道杨锐有扩大的心思了。

没想到还有投资人,这让一群研究员心里都乐开了花。

他们自然是希望实验室的规模越大越好的。

中国的科研模式就是赢者通吃的模式,越大的实验室越能获得资源和重视,大家拥有独立项目和独立实验室的可能性也越高。

就是85年,国内科研经费如此紧缺的情况下,北大清华的高端实验室依旧能拿出几百万经费,厉害的院士能筹集上千万元,放在地方的小实验室,简直是天方夜谭,就河东大学的普通实验室,一年拿不出2000块经费的大有人在。

杨锐要做遗传工程方面的研究,自然需要扩展人手,获取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