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0页

拿走人家的思路而不给许诺这种事,他现在也不好意思做,再者说,何必如此呢。

想了一会,达尔贝科问道:“这篇文章你发表了吗?”

“还没有,我计划送去《自然》。”杨锐颇有心机的回答。

严格说来,这篇文章更像是倡议,虽然有理有据,而且阐明了癌症和人体基因组计划的关系,但也就是一篇综述的水平。

综述上期刊,向来都是比较难的。

像是《自然》这样的期刊,更是只刊登大牛的综述,甚至数期不刊登综述都很正常。

正好,杨锐现在已经有点超越普通牛的架势了。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当年钾离子通道的论文,引用都有超过6000了,等同于普通学者全职业生涯的数百倍的量,cr现在拿到了诺贝尔奖提名,更是强悍至极。

单论科研界的地位,杨锐目前的品级倒是做不到想发什么文章就发什么文章,但也是有可能在《自然》发表综述的。

达尔贝科微微点头,道:“我觉得发表在《科学》更恰当。”

“我没有在《科学》上发表过文章,所以之前都考虑了《自然》”杨锐一步步的拉着达尔贝科往自己既定的路线走。

达尔贝科其实听出了杨锐的意思,也就跟着道:“我和《科学》的编辑是很熟悉……你愿意和我联署此文吗?唔,还需要一些修改。”

“当然没问题。”杨锐心里险些乐出花来。

这篇文章,有没有达尔贝科的署名,区别是巨大的。

如果没有达尔贝科的署名,杨锐就是发表在《自然》上,最多也就是被人冠以“有识之士”之类的名头,而要是有了达尔贝科的署名,这就等于在基因宣言上签字了。

就像是美国的国父们,在独立宣言上联署大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