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5页

省管干部相对市县的干部也算是见多识广了,尽管如此,杨锐的要求还是令人惊讶。

“您想提前备好多少?”做记录的干部不得不多问一句。

杨锐道:“全部,从建地基所需要的材料,一直到建成以后用的拖把,我都要提前备好。”

85年是计划双轨制的年代,也就是物资计划和物资市场化的过渡期。

到88年的价格闯关为止,中国各种物资都处于价格飞涨的状态,为了不让工厂建设成本超预算,提前付出些仓储和金融成本是应该的,赚到一笔也说不定。

第852章 赚一笔

从80年代初到88年的这段时间里,一方面,物资市场变的灵活起来,如煤炭、金属、水泥、木材等物资,不再受到国家计委的完全管制,私人企业主乃至于国企都可以通过市场手段购买部分物资,国企也被允许自由的出售超产的部分,也就是说,一家煤炭企业的核定计划产量如果是100万吨,那国家就允许他将自己超产的部分加价卖出,从而提高了国企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受到管控的物资仍然是大多数,能够通过市场手段购买的物资,数量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毕竟,超产还是有一些难度的,核定计划产量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最重要的是,市场价格是比计划价格昂贵的。因为超产出售是一种奖励,要是卖的便宜了,企业何苦多做辛劳之事。

按照国家规定,市场价格最多允许比计划价格浮动20。在前两年,浮动还是在20的区间内进行的,但经过了84年的价格暴涨,基本上所有物资都顶到了20的高线,甚至还会增加一些额外的费用,以多获利润,即使如此,也无法阻止购买物资的热潮。

所有企业都默认了价格暴涨的事实,并拼命的从价格双规中获得好处。

杨锐也不会默默的承受接下来的通货膨胀。

从他看过的不多的历史资料中,他能够查到85年的政策变化——1985年,国家取消了最高20的限价规定,超产部分允许按照市场价格出售。

物资价格一飞冲天不是说笑的。

在这一年里,价格4000元一吨的铝锭,可以卖到20000元一吨,而且很难买到。

深圳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价格双轨制的不公平。因为给政策不给钱的原因,深圳能够从相差极大的价格体系中获得无尽的好处,在水泥、钢材、玻璃甚至纸张价格内外都有一两倍差距的年代里,创造财富已经变成了勇敢和敏捷者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