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页

想想杨锐轻松拿到人生中的第一个千万美元,竟然只有20岁出头,而且还是身处依旧封闭的大陆,岳庭也是感慨万千。

杨锐却只是笑笑,道:“比起数钱,我更在乎钱到手里,你要尽快做好与捷利康的合同,先把辅酶q10的催化剂卖掉。”

“好的。”

“去美国的机票定好了吗?”

“cr的官司是第一优先,这个也是一定要处理好的。”

“没问题,本杰明也很重视cr,这个官司在美国司法界和科研界都很有名了,商界和华尔街也很关心。”

“他们当然关心了,小公司对大财团,要不是我做的准备充分,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杨锐也在随时关注美国的官司情况,但越是关注,他也越是胆战心惊。

偌大的杜邦财团,自然不是没事来找抽的。

他们竟然是真的有赢面,这种事情,杨锐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cr明明是我做出来的,竟然有可能让杜邦赢过去。

然而,这就是美国的法律。

杜邦用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大量的科研证据,硬生生的杀出了一条路,证明自己从70年代开始就有相关的研究。

别说,他们还真的有。

也是杨锐之前发表了文章,做了耐热聚合酶的前置研究,还有大量的录像带,以及同样邀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再加上大型的专利律师事务所的加盟,才让杨锐稳定了局势。

尽管如此,双方的辩论和数次开庭,也是持续了大半年之久,竟而在业内激起了不小的讨论。

杨锐因此不得不加钱给本杰明律师事务所,使得官司的预算缓慢的增长到了近400万美元。

对中国人来说,这确确实实是一个天文数字,杨锐私下里不止一次的想过,如果不是自己预知cr的未来,而且积攒了足够的资金,又做了充足的准备,这个官司真的是没有打下去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