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0页

如果是饥肠辘辘的边缘学者,蛋糕送到嘴边,不管带毒不带毒,自然都要咬一口,但杨锐前胸贴着《cell》的论文,后背挂着《nature》的超水平引用,早就吃的饱腹了,自然不值得为了一块肉再舍命拼搏。

蔡教授看了杨锐一眼,干脆道:“杨锐,你有什么想法,要不提出来?”

大家都看向杨锐。

杨锐瞬间意识到,蔡教授给了自己一个极好的机会。

这可是个极其难得的机会。在场的学者,光是学部委员就有两位,安林海和沈兴德也是准学部委员的水平,业内声望高企,而且,大家还来自不同的单位,蔡教授是北大生物系的制高点,安林海是北大项目申请委员会的主席,沈兴德是清华生物学的中流砥柱,伍洪波和庆志勇则是中科院在生物学方面的大山头。

这么多成员,虽然都是蔡教授邀请而来的圈子成员,但他们现在做出的决定,可比蔡教授一个人倡导所能爆发出的能量大的多。

杨锐的小心脏再次怦怦的快跳起来。

“我想请国家,咱们国家的科研界,认可我在cr技术上的贡献。”杨锐说出目前对自己最重要的成果。

沈兴德问:“cr不是做了成果鉴定?”

“是,但我希望能以比较权威的方式,在美国的法庭上,说明我们鉴定的事实。”杨锐道:“华锐公司目前正在美国与杜邦打官司,美国法庭比较看重在法庭上讲出事实,就是一切证据都要通过法庭,如果国内的权威机构能派代表到美国,在法庭上证明我在cr技术上的贡献,这是最有用的。”

如果当初没做成果鉴定,杨锐现在提出的就是无理要求。

但是,已经做过成果鉴定的话,只是阐述这个事实,就变的简单起来了。

蔡教授的目光随着杨锐的目光,在众人的脸上打转,重点看向伍洪波。后者同样是学部委员,就相当于美国的院士,身份地位都是最合适的。而且,他与杨锐没有师生的关系,也因此更有说服力。

伍洪波有些犹豫,不管是代表中科院还是什么,都不算是件小事,起码是要出文件的。

杨锐道:“不会耽搁太多时间的,法庭安排好时间,我们再过去,少则三天,多则一周,就能完成。法庭作证的时间最多半天。”

伍洪波眼神一亮:“呦呵,作证半天,不是有七天时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