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2页

“那太好了。”林登对此是再满意不过了。

杨锐介绍给林登的,自然是史贵的图书出版公司了。

史贵旗下的图书出版公司挂靠中丝公司,一口气起了多个名字,这是为了贩卖书号方便——贩卖书号也是许多中国出版社唯一赚钱的途径了。

史贵旗下最大的锐文图书出版公司活的稍微滋润些,尤其是他们销售的锐学密卷,带来了大部分的利润。

也是借着锐学密卷的良好销售,让史贵加入了北京城里的读书出版圈子。

比起学术圈子来说,出版圈子自然是要复杂一些,不过,再复杂的出版圈子终究是追求利润而不是追求文学的,所以,比起艰苦度日的出版社员工和同年龄的中层干部们来说,自己是老板的史贵要加入圈子会简单的多。

这层关系,在陪林登跑出版社、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时候,也都给用上了。

半天的时间,史贵就与林登将北大清华给跑完了,而且确定追加了8本原版《基因组学》的销售,算是相当不错。

林登看起来也有些振奋,道:“虽然半天只卖出去八本书少了点,但我们继续努力,跑完北!北京的话,应该也能卖出几百本的销量了。”

几百本的销量对林登来说,其实也没什么意义。美国的书卖的少而贵,出版社仍然有钱赚,是因为一部分少而贵的书会变成现金奶牛,每年都卖几百本,如此堆积起来,一年的销量虽少,十年二十年的销量却会让一家出版社活的非常舒服。

中国是否能照搬美国的情况,林登也说不上,但从他的角度来说,打开中国的大门就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了,所谓开拓者的成绩,并不一定要耀眼,重点是解决开始阶段的困难。

史贵却没有丝毫的林登式的开心,只是轻轻一笑,心道:你喜欢就好。

他心里清楚的很,清华和北大与杨锐的关系密切,后者不用再说,是杨锐的母校,一口气多买5本书算不得什么。清华也邀请杨锐去上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课程,不看僧面看佛面,用国家的钱再买3本书也是理所当然的,再怎么说,人家都上了《芝加哥读书报》的排行榜了嘛。

这也就是要花外汇,否则,清华买个几十本书丢图书馆里都没什么关系。

但再去其他学校,恐怕没有这么好卖的情况了,杨锐在其他学校既没有关系也没有香火,勉强说来,他倒是有些声望了,若是用来买生物系的中文版书籍的话,估计会有人感兴趣,但英文版的书籍,就没希望了。

情况也果然像是史贵预计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