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页

许多热点在专业期刊流行多年,还不如一篇《自然》的大众科普性强,许多普通报纸都喜欢盯着《自然》和《科学》杂志做报道,比如《纽约时报》,时不时的就要来一篇吸引眼球的科普文章。

不过,就学术性来说,cell其实更严谨专业,而《自然》与《科学》对原创性和新颖性的要求更高,对论证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怀着恶意揣测,《自然》和《科学》首先要求你是高原创性和高新颖性的,因为它的高传播率,使得论文只要有趣,能够吸引各方观点就可以了,至于论文的结论是否正确——虽然重要,但重要性是低于原创性和新颖性的。

学术造假的小保方晴子关于sta细胞的论文就是发表在nature上的,而cell给予了拒稿。这样的传说,大概能够给两者划分出一条基本线。sta细胞是当时的国际热点,nature迫不及待的就发表了出来,至于cell,它要求的是绝对的专业性,发表在cell的文章需要论证明确,小保方晴子做不到这一点,也就只能放弃。

当然,cell更加严谨专业,并不代表《自然》不严谨专业,只是他们对论证的要求没有那么高而已。

杨锐之前写的钾离子通道的论文,属于学术生态的顶端,因此冲着cell而去,那个时候,他最需要的也是学术性的认可。

事实也是如此,拿到了cell的回执以后,不管是北大清华,不管是亚洲学术界还是欧洲学术界,都要承认杨锐的学术实力,这是年轻的杨锐最迫切需求的。

但cr无须玩弄学术性。

它广泛的应用性,是它能拿到诺贝尔奖的关键,它的学术指标本来也不高。正因为如此,杨锐发表论文的首选就不是超学术性的cell,而是nature或者science了。

而最终,杨锐选了《自然》而非《科学》,是因为《科学》有拒绝cr的原作者的历史。

杨锐不太想再经历这样一茬了。

无论是修改论文还是拒稿,都是非常耗费时间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若是无法按时通过评审,cr的发明权又会存在争议。

杨锐不想要争议。

年龄和学历已经足够让他引起争议了,他不想要其他的争议了。

在这一点上,杨锐其实是有些过度保护了,然而,在杨锐他所知的历史中,cr的发表历史堪称一波三折——原作者穆里斯的论文没有按时发表,以至于其他人有关cr的论文优先发表,作者一度担心自己的研究成果要被抢去……

当然,他的研究成果现在要被杨锐抢去了。

杨锐抢的理直气壮,而且,为了稳稳的抢走cr的成果,杨锐并不满足于寄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