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页

“我听贾主任的意思,是不是咱们出了书,就能获奖?”李文强低声问。

“大概是吧,你写了书?简历里没说啊。”

“我写了,没发表,因为以前也没钱,书稿就在家里堆着。”李文强说着脸色一红,又道:“我现在不是有钱了……”

“那是给你的安家费……算了,你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杨锐劝了一半,觉的没必要再说。

李文强的老婆此时站了出来,道:“我支持文强,文强想出书很久了,我们以前是没办法,现在要是能出了书,再得一个奖,家里钱花光都乐意。”

后面的段波和张学通亦是大为心动,不过,他们都没有完成的书稿,此时只在心里绕着念头,然后听李文强与史贵低声讨论。

……

第555章 心痒难耐

史贵的出版社挂靠在中丝公司的出版社下面的,严格来说,其实只是一个图书公司。

像是后世的许多图书公司一样,这间公司也是依靠教育刊物来盈利的,当然,他也从大流的出了一些名著小说什么的。

80年代初是知识匮乏的季节,如果再早两年的话,大家想找一本书来读都难,北大的流动售书点刚开的时候,根本是人山人海,想买书的人是挤都挤不进去。

然而,经过两年的发展,到了84年的当下,书籍的匮乏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大家再也不是见到什么都想买了,史贵的图书公司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积压。

好在杨锐给他做的几套试卷还很好卖,另外,史贵时不时的还能拿到一些中丝的订单,才算是小有收益。

可是,他的这些收益和同时代的其他行业比起来,实在太少太少了。

不说倒卖批文的赚的有多少,就是其他下海经商的人,无论是卖家具的,卖电器的,卖衣服的,一个个都比他赚的多的多,至于做家具的,做衣服的,做电器的,那就赚的更多了,这真正是一个实业兴邦的年代。

而在所有产业中,唯独出版赚钱很难。一方面,他们要付版权费,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受新华书店系统的挤压,除此以外,印刷所需的纸张,也属于控制物资,想拿到合适的价格,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