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页

刘珊脸红了一下,却是高兴的道:“那我们去看电影。”

“好。”杨锐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刘珊开心的与杨锐并肩而行,长发飘飘,彩裙飞舞。

……

第452章 声望宜人

杨锐去腾冲,是准备找嗜热菌,分离耐热的dna聚合酶的,泡温泉只是附带,因此做了诸多准备,好几样需要的仪器设备,都是从香港买了,直运到昆明去。

80年代的香港地方,各大设备仪器公司都有常驻,很多都是冲着大陆来的,杨锐的华锐实验室新近崛起,也是受到了关注,以至于杨锐一行人抵达昆明机场的时候,香港方面的中介公司还派了人来接机,帮忙办好了所有仪器的提取工作,并送至酒店入住以后,才留下名片离开。

地接的则是云南大学的年轻副教授康弘。

这位也是杨锐参加了“国际医学与生物大会”的副产品。

生物学在云南大学也算是优势专业,毕竟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随便找几种植物,或者微生物,就能发表一篇不错的论文,滚雪球效应下,相对容易从万军丛中杀出。

不过,地方大学再强也是强不过北京的大学的,首先一点,各种国际会议的名额就少,来参加一次大会的花费更多。

今年,康弘是因为给研究室主任做了第二作者,因此蹭了一份邀请函,以“来访”的名义去了北京,方式方法与黄茂差不多。

然而,黄茂参加一次国际会议,除了人情,基本不用付出多少成本,康弘费的劲就大了。

正因为如此,好不容易参加了会议的康弘就很注意交朋友。在地方院校做研究就是如此,必须多交朋友,才能融入到学科的圈子里去,否则,一个人在云南闭门造车,有什么成果大家都不知道,可谓是事倍功半。

杨锐在“国际医学与生物大会”上大出风头,自然是康弘结交的对象。

科研圈子里的资历,泰半是用成果堆起来的,三十余岁的康弘虽然是年少有为,破格提拔的副教授,但与杨锐却是不能比的,别的不说,光是一篇sci影响因子40的《jc》论文,就比地方大学的教授厉害了,更别说“国际医学与生物大会”上发表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