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页

申请者若是有一个博士学位什么的,出去做访问学者更是手到擒来。

同时,国内的大学其实也很欢迎国外来的访问学者,出钱出力帮签证,忙的不亦乐乎。在国内高校和研究院,这种交换机制在未来几十年都算得上健康。

绕了一个早上,杨锐听了四场报告会,提了六七个问题,和二三十人聊天,自觉过的充实无比。

除此以外,午餐也是异常的丰富,一半中餐一半西餐的自助餐,在如今的北京城里难得一见。仅仅为了这一顿饭,许多国人都要削尖了脑袋钻进来。

“杨锐,过来坐。”边上的一桌人向杨锐招手,正是唐集中教授和王永教授,以及其他几名眼熟的北大学者。

前些天,杨锐担心国医外贸有可能发错了邀请函的时候,唐集中还提出带他进来,现在看来,剩下的名额是送给别人了。

杨锐一边认人,一边端着盘子,笑着走过去,问候道:“王教授,唐教授,你们过来了,昨天没见你们呀。”

“昨天和几个老朋友聊天去了。”唐集中笑的像是刚发财了似的,看着杨锐就高兴。

杨锐发表的钾通道相关的论文,后缀可都是唐集中实验室,虽然没有实际上的利益,但对唐集中这样的知名教授来说,这种名气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王永的性格更和蔼一些,他又喜欢杨锐,等杨锐坐下了,就笑道:“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咱们学校的张业教授,等你们明年的时候,估计要上他的神经生物学。这位是酶工程实验室的傅老师,今天下午就有他的报告会。”

“我一定要去学习。”杨锐的姿态摆的很低,在座的都是他的老师,怎么都要低头的。

张业教授与王永差不多年纪,大约是经常给学生授课的原因,颇有些威严的样子,只是轻轻的点了点头。酶工程实验室的傅老师大约是只做科研不授课的科研人员,比杨锐两轮的样子,颇为好奇的打量着杨锐,且道:“我的论文不能和你的比啊,你昨天做的诱变基因的报告我听了,非常有开创性。就像是报纸上说的,年轻俊彦,大会称雄哦。”

杨锐立刻谦虚的说“我就是运气好,正好做出了诱变基因”,接着,杨锐又小声问:“有报纸报道?”

“你不知道?”傅老师颇为惊讶。

“早上起来就来会场了,没来得及看报纸什么的。”杨锐摸摸脑袋。他昨天虽然接受了胡晓兵的采访,但进行的本来就不非常正式,杨锐也不觉得对方能让文章一天之内就发表出来。

像是《光明日报》这种级别的媒体,一个豆腐块都要斟酌再三,记者写了文章,结果未被发表的情况还是相当多的。

再加上从来没有看报纸的习惯,杨锐也根本没有找《光明日报》看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