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页

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理查德的对手不再是同龄人,也不再是同学同事,更不会仅仅是一个实验室内的几条实验狗。理查德的对手,是全球各大高校,各大公司,各个研究机构的实验室。

而这些实验室,是不会满足于一篇小论文,一点小创新,一些个小机灵的。

就像是50年代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威尔金斯实验室,富兰克林实验室和鲍林实验室同时将目标瞄准dna结构一样。每个时代的一流实验室,乃至顶级实验室,都盯着那些科技前沿的重量级热点。

然而,有深度,有价值,有影响力的重量级热点,永远就只有那么些,它们就那样摆在桌子上,等着研究者去破译。

坐镇世界一流实验室的结果,就是永远的竞争,竞争和竞争。

理查德还不敢和顶级实验室竞争,可即使如此,理查德还是经常面对失败。

在一些竞争中,理查德是胜利者,但在另一些竞争中,理查德却是失败者。

理查德不是不能忍受失败,只是败给杨锐,一名第三世界大学的大一学生,理查德实在是难以承受。

不仅是他不能承受,加州大学和投资人也不能承受。

“我们站后面一点。”理查德躲在阴影处,大脑飞快的转动着,手里的铅笔,似乎随时准备记录下杨锐演讲中的纰漏。

杨锐的论文也许是严谨而自洽的,但在接下来的问答环节,理查德不相信杨锐还能如此的严谨而自洽。

论文是可以写了再改,斟酌再三的,问答阶段的回答,就要全靠个人积累了。

别的不说,光是杨锐的年纪,就足够理查德鄙视了。

台上的杨锐也确实有一些紧张。

报告会从来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

所谓的机遇,就是一次成名的机会,尤其是这种有上百人参加的报告会,很容易让一名地区性的专家,变成世界性的专家,而在业内,这就意味着来自哈佛剑桥之类的名校的邀约,或者是各种国际组织中的职位,若是专业相关的话,一些联合国乃至洲际组织的临时聘用,更会让一名研究员获得丰富而广泛的研究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