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页

实验室里正在埋头苦干的姚悦听到了声音,抬头问:“要帮忙吗?”

“不用,这次是为了学校的事。”

“什么事?”姚悦秉承着大学生的好奇。

“总之,不是我愿意做的事。”杨锐出了实验室,在冷风里吹了一会,直抵校长室,找到赵丹年,道:“校长,必须得您出面了。”

“你又想出新招了?”赵丹年的气色不错,头发都变黑了似的。

杨锐将报考志愿的事说了,又道:“平衡志愿的工作,我觉得非校长您不可了。”

赵丹年听的胡子一跳一跳的,等杨锐说完了,不爽的道:“报考志愿,不是高考结束以后的事吗?”

“学生们是考后报,咱们得考前就帮他们考虑好不是?”杨锐一副老师的做派:“另外,我想把咱们同学选择的志愿,和省里其他学校讨论一下,等高考结束了,这就不方便了。”

除了校内平衡志愿,校外平衡志愿也是存在的,不过,这也就是仅止80年代的好事了。

这年月,能够有大量学生考得上大学的中学,屈指可数。就河东省来说,平江市一中,二中和三中,再加几所企业中学,就是所有能有双位数大学生的中学了。

至于地区,通常只有一中或二中才能列在表里。

县镇就更少了,除了少数一两个高考强县,普通的县一中,都可以不做考虑。

如此一来,真正能够参与高考竞争的中学,也就是二十所左右。

在小升初,初升高都需要考试的年代里,这二十所中学,就差不多垄断了一半的名额。

而二十多个单位,完全可以组成一个小圈子互相讨论同一个问题了。

全国高考录取大约30万人,这其中,本科的名额不到15万,分摊到30多个省,每个省只有不到5000人能考得上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