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页

“还是以前的期刊,没什么稀奇的。嗯,别传出去,锐学组内知道就行了,闹的人尽皆知,又是麻烦。”杨锐故作镇定。他其实也挺高兴的,这说明后面的一系列文章都会顺利起来。但也正是考虑到后面的一系列论文,他才刻意低调一些,免得引来太多好奇的眼睛。

田世昌却不觉得这种事情能低调的起来,他哑然道:“您这是发表的第三篇外国期刊了吧。咦,里面是不是还有一张信纸?”

杨锐倒出来看了一眼,略显意外的挑挑眉毛。

这次不止田世昌,旁边的刘珊也好奇的问:“是什么?”

“这家期刊,就是《生物化学系统生态》,请我做审稿人。”杨锐读了一遍短信,简略回答。

刘珊问:“审稿人是什么?”

“就是判断其他投稿人的论文是否合乎要求的人。”

“就像是考试阅卷老师?”田世昌瞪大眼睛,觉得杨锐身上的光环闪亮无比。

……

第146章 预选

“一篇论文一般有两三名审稿人看,有的期刊是要多数同意就刊载,有的期刊是要全部同意才刊载的。所以说,审稿人不能完全决定期刊发表与否。”杨锐挺认真的说明了一下。

田世昌等人才不管那么多呢,不管英语学的好还是坏,都抢着看那封信纸。

杨锐有点小得意,瞬间又压了下来,因为他清楚,做外国期刊的审稿人是颇为容易的。到他读研的时候,任何一人在一篇外国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对方就有可能邀请你来做审稿人,发表三篇论文,几率就会很大。这是一种义务工作,也是提高研究水平的一种方式,同样可以拒绝。

从期刊社的角度来说,他们不可能招聘数量众多的研究员给自己审稿,期刊编辑通常只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最多是在某方面有较多的了解。

审稿人制度保证期刊的风格和水平。但正因为是义务工作,期刊往往需要数量众多的审稿人,才能保证稿件被按时审阅。邀请曾经在本期刊发表文章的研究者做自己期刊的审稿人,是长年积累的经验。

越是高水平的期刊,就越需要高水平的审稿人,《生物化学系统生态》不能说是很牛的期刊,但能在这里发表论文的作者,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说是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