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页

旱烟大叔咳嗽两声,嗑嗑烟斗,道:“扒了再盖一个是浪费,扒一半盖成南湖最好的工厂可就不是浪费了。现在到咱们厂里来参观的人多了去了,哪个不翘大拇指的?”

说到得意处,旱烟大叔忍不住点着旱烟,呼呼的抽了起来。

何成无法理解国企工人的价值观,一笑而过,问:“仪器都放哪里了?在车间吗?”

“在仓库,英国人不让放车间,说是什么干净车间的不让放。”

“洁净车间?”何成跟着杨锐做实验,也学到了些新名词。

旱烟大叔吞云吐雾的不置可否,说:“差不多吧。我说,你们学生娃,是来看热闹的还是怎么的?”

“来帮忙的。”曹宝明大声回答。

旱烟大叔笑了:“来帮忙的可不少,你们是年龄最小的。”

何成等人很快明白了他的意思。

新建成的西捷制药车间附近,堪称人声鼎沸,研究所的,大学的,药厂的,但凡能和制药擦得上一点边的都来参观了,即使擦不到边,省内能来的也都抢着来——外国进口的仪器,还有外国的工程师安装,在河东省,这已是难得的机会了。

如今,河东省内的平反工作都尚未全部完成,大专院校和研究所的研究员没有见过外国人的都大有人在,不了解外国技术发展的更是的比比皆是。

有太多的人,想亲眼看看外国工程师是如何安装和调配先进仪器的。现在想出国是极困难的,没有国家补贴,平均月薪只有5到10美元的研究员,存一辈子的钱也买不起往返机票。

关于外国的月亮的传说很多,见到的人却很少,所有人都想证实一下。

与之相比,关注杨锐的人却少之又少。从专家的角度来看,一个年轻人改良或发明了一项技术也就罢了,工厂化的经验,却是很难从书本上获得的。即使现在的高科技制药工厂仅仅是实验室的放大版,可“放大”本身,其实就蕴含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起日趋成熟的机械化生产线,它无比简单,但也不是无经验无脑筋的冲上来就能解决的。

事实上,如果不是杨锐经常跟着导师进出药厂,做各种生产线改良,他也不敢说能将自己的技术工厂化,捷利康亦是看了他发表在《生物化学系统生态》上的论文,才敢开出价钱。

反而是国内的研究员,很少有机会看国外期刊,现在更是没有看名字的习惯,再加上缺少专业的情报搜集机制,并不会特意去看本国研究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