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安民仓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2013 字 7个月前

“三县洪灾,应该取用十万块就够了吧!”布政使满脸不舍道。

“不够。”徐梦龙摇头道:“虽然秋收粮贱,但没有土地抢种杂粮也来不及了,数万众至少要吃食三四月之粮。”

“而且,还要整修河堤,三十万块银圆才行。”

按察使表示认可,布政使只能认命。

三十万块银圆出库,有的贪,有的剥,最后还是让难民们喘了口气。

徐梦龙感慨道:“幸之乃秋收,若是粮荒时,怕是徒有钱而无粮啊!”

这般想着,他就写了一封奏疏,直达京城。

《议预仓疏》

不消七八日的功夫,河南受灾,动用留贮银救灾之事,朝野皆闻。

而这封奏疏,则直接到达了皇帝的桌桉。

朱谊汐看着这等长达两千字的奏疏,一时间颇为感慨。

其将预备仓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述说明白。

在明初,洪武年间创建了预备仓制度。

预备仓,就是富年采粮,荒年救济,秋收储粮,青黄不接时借贷百姓。

表面上来看确实是个好制度。

但这个就像保险,羊毛出在羊身上。

预备仓的钱财,总不可能从正税里出吧?自然而然百姓们就会被加征一笔钱,以作预备仓。

久而久之,反而成为了苛政。

而随着官场的腐败,预备仓制度自然就成了硕鼠们的天堂,钱袋。

哪怕明太祖让官督民办,成祖把预备仓从城外移到城内,但依旧避免不了预备仓被凿空。

到了隆庆年间,预备仓名存实亡。

晚明时期,起到救济作用,反而是民间自办的义仓。

士绅们捐粮,低息借贷给百姓,从而让义仓得以运行。

故而在民间,士绅们才是维护朝廷的基石,指望贪官们可不成。

而南方之所以长期保持稳定,这种义仓制度有着巨大贡献。

但义仓全凭自愿,一个不慎就会运行不了。

况且,只有荒年百姓们才会卖儿卖女,甚至卖田,地主们才有机会,名正言顺的兼并土地。

大部分地主怎么可能会发善心呢?

这种道德要求,没多少人能坚持住。

所以,徐梦龙言语,预备仓没落,朝廷赈济百姓需要粮食,而不能光凭借着钱财赈济。

有的时候,有钱都买不到粮食。

其建议,在各县重新建立县仓,不再进行借贷业务,而是专门负责救济。

各县把每年盈余,或者是强制其购买五千至一万担粮,建立县仓。

实行知县负责制,按察使、御史巡查,从而让荒年有粮。

对此,朱谊汐表示赞赏。

在官场上,像是预备仓,义仓这种复杂的借贷业务,根本就不具有施行的可能。

知县小姨子来借粮,你敢找她还吗?

仅仅是赈济业务,倒是可实践一番。

“不过,县仓,太过于多了。”

不知道为何,朱谊汐就想起了粮库。

只要一到巡查粮库,各地粮库就会无缘无故着火,来一个死无对证。

失职和偷卖储备粮相比,实在是轻太多。

“况且,各县财政本就困难,哪有余力来建立县仓,这不是逼其去贪污吗?”

朱谊汐摇摇头,挑出了好几个毛病。

“故而,粮仓不必太多,多则杂,杂则不好管理,所以得少而精。”

他就心中想着,脑袋开始放空,按着简单方便的方向去想。

而且还要建立责任制,避免官员们互相推诿。

“所以,每府建立府仓,知府管理、巡抚监督。”

“府仓的粮食,则由留贮采买,每年必要用一半的留贮购买粮食,丰富府库,让灾年有粮可赈济。”

至于粮食多了浪费了,这在此时却无可能。

虽然灾荒不可计,但时人都明白,每过三年必有一平年,五年必有一灾。

或许略有差异,但大致都是准的。

三、五年间,总会碰到旱灾或者涝灾等天灾,这是根本无法避免的。

“取名,安民仓——”

()

1秒记住网:。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