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页

“这届金像奖《无间道》的胜算很大,林总的获奖感言一定可以用得到。”文隽半开玩笑地说道,“我觉得金像奖应该多邀请内地的影片参加,让内地和香港多多交流。”

“我也是这么想的,合作才能共赢。”林子轩赞同道。

第七百七十三章 现实

香港电影的现实状况到底如何,文隽提到了一件事。

大概半年前,圣诞节前一天的晚上,在尖沙咀的一间酒吧里,大家给一位老导演过生日,老导演收了七个徒弟。

香港电影人科班出身的不多,存在着师徒传承,主要是在剧组里磨练。

酒过半巡,七个徒弟中的五位端着酒杯,跪在老导演面前,声音哽咽地说道:师傅,我们对不起您,这一行实在没办法混下去了,我们要找别的生路。

在场的人默不作声。

他们明白,这个行业养不起那么多人了,拿不到投资,没办法开工拍片,没有薪水,一家老小吃什么,转行也是迫不得已。

在香港,只有那些大明星和大导演才有戏拍,中下层的从业者苦不堪言。

香港电影只剩下一层华丽的外衣,里面早已破败褴褛。

“有人说是回归造成的,其实港片早就在走下坡路了,和回归没有关系。”文隽淡淡地说道,“投资商对港片失去信心是九十年代初的事情,八八年张撤导演说过港片的缺陷,可惜当时大家都顾着赚钱,没有人听。”

香港大导演张撤在八八年唱衰港片,认为香港电影题材狭窄,过于依赖明星,不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

果不其然,从九零年开始港片就走了下坡路。

到了九四年回光返照了一下,之后再也没有起色,九七年的金融危机彻底打击了投资人对香港电影的信心。

香港电影在起飞后迅速的进入了自由竞争的黄金时代,却没有建立过有效和良性的循环机制,导致跟风和粗制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