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页

这就是玩笑话了,圈子里的人都知道片子是田状状拍的,就算拿到最佳导演奖什么的,明白的人都不会算在郑洞添的头上,那只是一种虚名。

以郑洞添此时的地位,不怎么在乎这种虚名,他更多的是一种对田状状的保护。

在电影圈子里,前辈对后辈的提携和帮助,这同样是华国电影的传统。

两人闲聊了几句,谈到了林晓玲。

郑洞添觉得林晓玲应该上完研究生再出来拍片子,那时候无论是对电影的理解和心智方面都趋于理性和成熟,能少走弯路。

现在的林晓玲还不太成熟,恐怕会遇到不少的挫折。

在京城电影学院,郑洞添是导演系研究生导师,让林晓玲上研究生就是他一句话的事儿。

郑洞添强调年轻导演要积累,有耐心,等待机会,不能盲目的就去拍片子,要清楚自己想拍什么,只是,他不太了解现在年轻人的心态。

没有多少人愿意在学校里学理论,有了点经验就想着找资金拍片子,在国际影坛上扬名。

时代不同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咱们国内的女性导演不多,我觉得小林有这个潜力,能拍出好片子,你这个做哥哥可要多看着。”郑洞添交代道。

林晓玲自从拿了毕业证后开始弄她从香港带回来的素材,那些在香港采访的影像。

这部纪录片的场景囊括了香港大部分的旅游景点,采访的对象包括香港本地人,内地人,外国游客等等,看起来非常的不专业。

林晓玲没有告诉那位假扮记者的小导游问什么问题,小导游觉得好玩,问的话题很随性。

基本上是想到什么问什么,这就让纪录片看起来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带着活泼和俏皮。

林晓玲在其中夹杂着媒体对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还有各种娱乐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