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笳楠去下面,燕斐然便戴上耳机把整首曲子重新听了一遍,在电脑软件里做了基础编曲,发给崔小茹,说:这首歌我想感谢他们,录制的时候邀请他们所有人到现场录和声。另外,要全平台发。对了,是我和楚笳楠一起写的,版权方面,崔姐你帮忙问问。

短短几行字,却把崔小茹看得头大。

“他们”是谁,不必燕斐然言明,她当然知道。以燕斐然的性格,用音乐作品来表达这份谢意,她也非常理解和支持。

从崔小茹的角度来进行综合考虑,还能趁热打铁替燕斐然再刷上一波好感度。这是他实打实做过的好事,为什么不让更多人知道?

现在可是网络时代,早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了。燕斐然是艺术家,不在乎名声这样的身外之物,但她作为经纪人,必须替他、也替公司考虑。

「燕斐然」这三个字,早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字,还代表着他的个人品牌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身就是一个产品。

维持热度的手段,燕斐然本人可以不在意,但她必须时时刻刻进行维护。有毫无争议的正面营销事件,她不好好利用才是失职。

但是!

找一群完全没有声乐基础的普通人来录和声,这是什么鬼啊!

简直闻所未闻,他燕斐然以为自己真的是神仙,能现场教会几十个人唱歌?

录音、录和声,可不是去ktv唱歌,拿着麦只管吼就行。只要尽兴,也不用理会是不是唱得好,会不会跑调等问题。

但进录音棚可不行,哪怕是几十人的和声,只要有一个声音不对,放进整首歌里立刻就能听出问题。

任何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