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页

对于液气悬挂系统来说,无异于是个灾难,因为他的复杂难以修理不说,里面的气体和液体的充灌都需要特殊的装置,如果在平时还好说,可要是在战时该怎么办?野战条件下那种恶劣的战场环境是否适合如此复杂的修理?”

卢嘉栋的一席话说得下面鸦雀无声,哪怕是最难以接受的赵成刚也在鼓了鼓腮帮子之后,选择了沉默,不为别的,只因为卢嘉栋所说的太专业,虽然只说了短短几句话,但却把液气悬挂的所有技术特点全部摆在众人面前。

就算是组成结构、工艺情况、乃至所受压强的具体数都举重若轻的说了出来,可见卢嘉栋事前对液气悬挂的研究已经达到让人难以想象的高度,也正因为如此,他对液气悬挂装置的优缺点的评述才会更有说服力,就连在此方面有着深入研究的赵成刚也是自叹弗如,进而开始慢慢正视自己的坚持是否真的值得!

而站在讲台上的卢嘉栋见到台下或疑惑、或点头、或深思的研制团队成员,将自己的声音再次提高:

“咱们研制坦克的第一目的是为了作战,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不管是坦克,还是其他武器装备都是一样,除了武器装备的具体性能之外,还要考虑该型装备的战场适应性、作战区域的环境、官兵的操作是否简单易懂、后勤维护是否方便快捷、训练作战是否结实耐用,生产制造是否成本低廉,方方面面都是需要咱们这些武器装备设计人员要考虑的!”

听了卢嘉栋这番话,下面的人无不开始窃窃私语,之前卢嘉栋所讲的都是坦克这个具体装备的技术理论,最多也就是涉及坦克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这三大能力的概括,并没有涉及武器装备研发的整体思路,正因为如此,当在座的坦克研制团队的成员听了这番话后,可谓是振聋发聩,然而卢嘉栋的话并没有就此停下来,而是继续说道:

“所以说,一款武器装备并不是将所有的高新技术堆起来就是战无不胜的王牌,也不是因陋就简搞得越简单越好,关键还是要看这款武器装备所遂行的作战任务、预订的战场环境、还有使用军队的传统习惯等等多方面,而作为设计师,不但要把各项具体情况考虑进去,还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审视自己所涉及的部件、系统是否与整体相匹配。

与其他相关系统配合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如同咱们当下正在研制的新式坦克一样,无论是悬挂系统、传动系统,还是火力打击系统、装甲防护系统还是火控观瞄系统,单项的性能先进并不能代表整体,只有整体性能完成突破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在座的各位一定要把目光放得长远,站在全局来审视自己所设计的东西,只有这样,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武器装备设计师!”

卢嘉栋话音刚落,现场先是一静,不知道过了多久,在一个角落里传来一声鼓掌,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转眼的功夫,在座的所有人全部鼓起掌来,整个仓库瞬间便淹没在浩瀚的掌声之中……

第392章 悬挂系统之争

“扭杆弹簧悬挂系统可是很老的悬挂技术,难道咱们的新式坦克真的要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过时技术吗?”当掌声渐渐放缓,但还没有完全停下来之际,在第三排的角落里忽然冒出一句响亮的疑问,而渐渐沉寂的掌声也因为这句疑问而瞬间停止,与此同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第三排的角落,犹如无数道闪亮的白光将原本作为讲台的中心,刹那间移到了那个不起眼的角落,挺身而立的赵成刚也自然成为中心上的焦点。

只不过同样在中心处的滇南特种车辆厂技术科科长刘学勇面对好似一道道探照灯一般的目光照射过来,心中顿时有些发慌,于是轻轻拉着已经站起身来的赵成刚,示意他赶紧坐下来,然而赵成刚却对此视而不见,依旧倔强的站在那里,脸上的表情更是坚定异常,宛如心若磐石的卫道士一般,在守护着自己心中的信念和理想。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本来他见卢嘉栋对液气悬挂系统如此了解,潜藏在心中的希望不免再次熊熊燃烧起来,想着终于可以把梦想变为现实,紧接着卢嘉栋对液气悬挂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更是让赵成刚觉得已经不是能不能实现的问题,而是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只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卢嘉栋话锋一转再次否决将液气悬挂系统应用到新式坦克的提议,虽说凭借着卢嘉栋无与伦比的技术知识以及高屋建瓴的眼光,让赵成刚也觉得很有道理,可不管怎么样他心中的那份梦想却无法因此而熄灭。

更何况作为一个在传动和悬挂技术方面有着卓越能力的技术人才,很清楚卢嘉栋所提出的扭杆弹簧悬挂系统的技术特点,对其中的利弊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在思索良久之后,赵成刚还是毅然决然的站起来,再次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一把:

“扭杆弹簧悬挂技术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应用的老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得到的普遍的应用,然而效果并不理想,比如说德国在二战后研发的‘虎’式坦克的悬挂系统就应用这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