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页

“钢铁侠”在上一世取得了成功,被誉为是漫威第一阶段所有作品的领头羊,其媒体口碑甚至超过了“复仇者联盟”——后者之所以受到如此多追捧,主要还是因为英雄角色众多,粉丝群众力量庞大,单纯从作品角度来说,“钢铁侠”无疑是一部制作成熟的类型片。

换而言之,“钢铁侠”的剧本是商业作品的成功范例,遵照着起因、经过、结果的三段式结构,在每一个部分塞入小高潮和小起伏的搭配,剧情的转折与幽默的植入足够精准,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可以花费更多精力在节奏控制、镜头走势、特效配合以及高潮场面等重头戏上。

“钢铁侠”系列作品的真正问题其实是出在后两部上,剧情的累赘拖沓严重影响了节奏,角色的臃肿乏力则导致幽默感锐减,质量下滑十分明显,第一部和第二部是由一个导演执导,却出现了如此明显的差异,这也意味着续集剧本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改动。

对比之下,“钢铁侠”第一部剧本就越发显得难得了。如果由兰斯来撰写,他不认为自己需要伤筋动骨的大幅度梗概,他不见得就会比马克·霍格斯(ark ferg)和霍克·奥斯特比(hawk ostby)出色。

“钢铁侠”的剧本仅仅有一点需要修改,那就是反派角色略显薄弱,导致终极大决战有早泄嫌疑。其实这也是所有超级英雄作品的通病——内容比重朝着英雄严重倾斜,反派缺少笔墨描写,以至于缺少对抗感,更不要说内容深度的挖掘了,“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是花费了足够的空间去构建小丑这个丧心病狂的反派。

这里所说的“笔墨”,不是指像男主角一样,从心理阴影到情感生活进行描写,而是赋予反派一个源动力,然后围绕着这个核心动力增加情节比例,让反派的动机和行为都丰满起来,进而增强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矛盾,使得剧情更加饱满。

当然,如果这个源动力,能够像小丑一样引发蝙蝠侠对正义、邪恶、责任的思考,那电影的深度就有了保障。如果做不到,这也无伤大雅,毕竟暑期档爆米花和颁奖季艺术作品还是有所区别的。

除此之外,兰斯还考虑过让托尼·斯塔克这个角色更加立体一些,这不仅是为了续集作品着想,同时也是为了漫威宇宙。

这个想法是受到了汤姆·克鲁斯的启发。托尼·斯塔克作为一名武器制造商,不管是否是他的本意,他都可以说是战争的幕后推手之一,他风流倜傥、天资聪颖、游戏人间,军火生意所造成的连带伤害根本无法影响到他的生活,可以说,他是超然的存在,颇有些置身事外的感觉;但后来他却成为了钢铁侠,开始了自己伸张正义的道路,甚至为了拯救世界而以命相搏,最后就连公司的军火生意也逐渐开始朝可持续能源方向发展。这种转变无疑是有趣的,而且还是复杂的。

在上一世的漫威宇宙里,这一点并没有详细解释,更加没有深入讨论。

在“钢铁侠”之中,剧本设定了重要情节:托尼被恐怖分子绑架,生命垂危的同时,他还看到了恐怖分子所造成的伤害,以至于他不得不移植核动力的人工心脏来维持生命。正是经历了生死关头,托尼才毅然决然地站到了恐怖分子的对立面,这无疑是具有说服力的,也是第一部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

但,这却不足以成为托尼拯救世界的动力,他内心本质的变化,整个漫威宇宙都没有给出答案,甚至到了后面的故事里,托尼想当然地就成为了神盾局的重要人物——仅仅只是因为小罗伯特·唐尼在现实生活中赢得了超高人气,电影公司增加了托尼的角色分量,没有起承转合、没有心理变化,彷佛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地发生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钢铁侠的角色失去了魅力,到了后来只是在吃老本——幽默、吐槽、卖萌、二逼,基本就沦为了一个逗角,没有新意更没有深度,直接就影响到了后续作品的剧本创作,这也是漫威宇宙后来作品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迪斯尼始终没有想明白:同样一套东西,为什么突然观众就开始腻味了?不仅仅是钢铁侠一个角色,其他英雄角色也都是如此。百思不得其解的结果就是,他们决定在观众彻底不买账之前,多多挖掘角色的剩余价值,即使过度开发也在所不惜。

其实在兰斯看来,问题的核心并不复杂。以钢铁侠为例,如果可以在剧本里对托尼的心态转变稍加叙述,不需要像“黑暗骑士”那样深入挖掘,只需要像“钢铁侠”一样给予一个理由,然后围绕着理由串起一条支线,甚至可以加入小辣椒的角色分量,帮助托尼完成心态的转变。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丰富剧情,让故事变得具有说服力;还可以丰富角色,让钢铁侠变得立体而复杂起来,反过来,角色的变化又可以带动剧情,衍生出更多具有深意的剧情分支。

比如说“美国内战”,钢铁侠站到美国队长的对立面,就会显得更加具有说服力,同时剧情的精彩指数也势必将会直线上升。

漫威宇宙打算走轻松幽默的路线,这一点兰斯给予赞同,不是所有作品都适合像克里斯托弗·诺兰那样拍的;但增加角色心理变化,并不意味着就告别了轻松幽默,在爆米花电影里,只需要赋予角色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情感深度来源——爱情、友情、亲情都适用,就可以浅层面地挖掘角色深度,完成故事核心思想的建立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