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页

也许,兰斯洛特感兴趣的话,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作品‘不羁夜’里,可以为他找到一份工作。”

所谓的b级片,不是通常所说的电影分级,而是从制作投入上划分的登记,主要指拍摄周期简短而且制作预算低廉的作品,所以往往布景简陋、道具粗糙,成品缺乏质感,更没有良好的品质,甚至会抄袭当下流行的剧情模式。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好莱坞就出现了“a级片”和“b级片”的区分,前者自然是指投资巨大、制作精良的作品。“风语者”遭遇惨败时,影评人就讽刺这部作品为“a级制作的b级片”,现在的b级片更多代表着次等、粗糙、劣质的标签,甚至许多影评人将色情动作片称为b级片。这也是布莱恩最后一句讽刺的来源。

“电影唯一一个值得铭记在心、载入史册的部分,就是毫无遮掩、肆无忌惮的暴力场面,血腥而狂妄的残忍贯穿始终,从画面里的每一个细节渗透出来,以张扬而自大的姿态挑战着美国暴力电影的底线,挑战着电影分级制度的底线。显然,这不仅仅是一部r级电影。这也不仅仅是一部b级电影。”

布莱恩在文章的末尾,再一次嘲讽了“罪恶之城”的粗制滥造,同时也影射了电影应该划分到nc 17级,而不是r级。从文章的开篇到结束,布莱恩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批评,而零分的谷底评价更是集中体现了他对这部电影的不屑一顾。

布莱恩的观点与罗杰、柯克交相辉映,两个极端化的评论放在一起,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甚至产生一种错觉:他们观看的真的是同一部电影作品吗?怎么可能有的人赞不绝口,有的人却嗤之以鼻呢?即使审美标准的差异,也不足以解释一百分到零分的巨大落差。

但事实就是如此,不仅仅是这三家媒体,纵观“罪恶之城”的首批评论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场两极分化的口碑大战才刚刚揭幕而已,眼前不过是区区冰山一角。关于“罪恶之城”的极端评论远远超出了想象,如此景象被“波士顿环球报”戏称为“媒体集体高潮”——没错,这就是最近因为揭发天主教丑闻而名声大噪的那家媒体。

第548章 冰火双重

邪典电影一向如此,引发人们争议性的讨论,在两极分化之中走向极端,要么成就经典,要么泯然众人。即使是那些经典佳作,也依旧有大量负面评论与之相随。

在影史长河里,最具代表的无疑是“搏击俱乐部”,这部电影在上映时遭遇到了媒体狂轰乱炸的批评,其中虽然不乏赞赏之声,但却被负面评论压制地喘不过气来,媒体综评在冰火两重天之中跌落到可怜兮兮的六十六分。大卫·芬奇因为“七宗罪”而重新赢得的口碑,再次一泻千里,最终“搏击俱乐部”在北美仅仅取得了三千七百万美元的票房,相对于其六千三百万的投资,完全可以说是一场惨败。

可是,后来这部电影却在时间沉淀之中绽放出万丈光芒,不仅成为了影史经典之一,在idb的两百五十名榜单之中高居前十名行列;同时还在录像带租赁榜单之上常年高居前列,成为了布拉德·皮特、爱德华·诺顿和大卫·芬奇三个人最备受赞誉的一部作品。

这就是邪典电影的特色:要么爱到骨子里,要么恨到发狂。

“罪恶之城”也是如此,“旧金山纪事报”与“芝加哥太阳报”极致到极致的评论,旗帜鲜明地展现了各自的立场。

“芝加哥太阳报”的罗杰给予了一百分之余,在一句话短评之中如此说到,“这不是一部漫画改编电影,这更像是直接赋予了一本漫画生命力,冲破了纸面的束缚力,演变成为了真实。”

“旧金山纪事报”的布莱恩毫不犹豫地给予了零分,并且给出了可怕的评论,“电影似乎竭尽所有的努力,奉献了一部无脑的b级片盛宴,血浆、色情和暴力打破了动作电影的底线,也挑战着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底线。”

二者针锋相对的评论即使隔着纸面都可以感受到火药味,落差巨大的评论更是让读者充满了困惑——所以,这部电影到底是精华还是糟粕?所以,我们到底应该相信哪位权威?但这仅仅只是“罪恶之城”首批评论的冰山一角而已,将视野扩大到其他报纸时,读者的困惑还将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