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页

“兰斯对于角色、对于剧情有种敏锐的触觉,他总是可以轻易地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角色的共鸣,然后由我们自己来完成表演,按照自己的方式。”米基不由转头看向了站在一旁的兰斯,“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体验过程中,却充满了挣扎,兰斯总是可以找到那些我们永远不远再想起的回忆,这可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经历。所以,我恨他。我是认真的,我恨他。”米基一本正经地强调着自己的观点,“如果再有机会的话,我会拒绝与他合作。”

兰斯一脸坦然地接受了“批评”,甚至还微微点了点下巴,似乎对此评价十分满意一般,现场更是爆发出了一片笑声,米基笑呵呵地补充了一句,“我想汤姆·克鲁斯先生对此应该深有体会。”现场再次哄笑起来,“当然,布鲁斯和杰西卡,还有剧组里的其他演员们也不会有异议。”

米基随即就把话筒递给了布鲁斯,“我以为今天这样的场合,是不允许说导演坏话的。”布鲁斯的第一句话就轻易地让现场成为了笑声海洋。

哈维尔有些意外,意外的不是米基、布鲁斯等人都对兰斯赞誉有加,类似首映式这样的场合,大家面子功夫都会做到位,即使关系不好,也会粉饰太平;他意外的是米基和布鲁斯等人的称赞都是确切有物的,从“借刀杀人”剧组所谓的演技兴趣小组,到汤姆对兰斯的推崇备至,再到“罪恶之城”剧组反应出来的肯定,这一切都在说明着:兰斯在演员心目中的位置正在缓缓攀升。

事实上,包括汤姆在内,米基和布鲁斯也是如此,他们并不是对兰斯赞不绝口的,恰恰相反,他们对于剧组内部的紧张气氛,对于兰斯的调教手法,其实都颇有微词——在媒体面前的如此表现就意味着内心的强烈不满了,而且不是开玩笑的那种。

但他们最后都选择了忍气吞声,为什么?如果说汤姆出于形象的考量,不会轻易乱发脾气,米基和布鲁斯可都不是打碎牙往肚子里吞的个性。

这就说明了,即使他们不满,但兰斯确实是以强大的实力镇压了他们,让他们即使心不服也不得不口服。好莱坞从来不缺乏刺头,兰斯可能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员;但这些刺头却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真正的才华,那些平庸的刺头只会被时代淘汰,消失在大众视线之中,比如说麦考利·卡尔金(acauy culk);而像马龙·白兰度那样恃才傲物、放浪形骸的天才,即使他再麻烦,人们也无法拒绝他。

所以,兰斯可能成为第二个马龙吗?让人恨之入骨、咬牙切齿,却又不得不爱上他。“只有彻底厌恶他,才能避免爱上他。”“纽约时报”曾经如此评价过马龙·白兰度。

又或者更为准确一点,兰斯可能成为第二个沃伦·比蒂吗?沃伦也是好莱坞赫赫有名的刺头之一。

哈维尔觉得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好莱坞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出现这样的人物了,似乎进入八十年代之后,那种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明星就消失了。即使是西恩·潘、阿尔·帕西诺这样脾气暴躁的家伙,都在讨好媒体、讨好观众,公关形象的重要性正在一点一点增加,尤其是网络发展起来之后,似乎所有人都获得了发言的机会,公众人物的成功道路也变得越来越艰难起来。

曾经有人说过,把马龙·白兰度、沃伦·比蒂、詹姆斯·迪恩(jas dean)这样的明星放到二十一世纪来,恐怕很难取得成功,就连安吉丽娜·朱莉都开始试图洗白了。那么,兰斯洛特·施特雷洛呢?

“兰斯。”提问在演员身上绕了一圈之后,居然又一次回到了兰斯身上,作为导演,兰斯赢得的关注已经超过了一众演员们,“刚才在观影过程中,除了漫画风格的画面构图之外,我注意到了色彩和灯光的运用也十分特别。这不是你第一次在作品里使用这样的方式了,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对色彩、对灯光的不同运用方式吗?这对于电影主题的表现又有什么作用呢?”

这是一个十分专业的问题,已经超出了电影本身的范畴。兰斯原本以为,“罪恶之城”的影像风格太过突出,容易喧宾夺主,导致人们纷纷转移焦点,上一世就是如此,因为风格化的表现手法,“罪恶之城”的故事本身、内核本身反而被忽略了,沦为一部简单粗暴的商业电影;但出乎意料的是,今晚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原本以为会成为焦点的漫画化影像会成为讨论焦点,可是目前没有任何一个问题是相关的,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类似的技术问题,结果还是和影像没有直接联系。

兰斯投去了视线,然后就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来自“电影评论”杂志的专业影评人柯克·哈尼卡特(kirk honeycutt)。

“电影评论”是全美销量最高的电影专业杂志,平均销量可以高达四十万册。“综艺”和“好莱坞报道者”是好莱坞圈内最为权威的专业杂志,但这两份杂志影响范围更多是局限于好莱坞内部,订阅者几乎全部来自于行业从业人员,包括了经纪人、编剧、制片人、经理人等等;而对于广大观众来说,“电影评论”就是专业的代表,和“滚石”之于音乐领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借刀杀人”上映之后,兰斯曾经接受过柯克的专访,那次专访仅仅只持续了不到三十分钟,但两个人分享了许多专业看法。之后“电影评论”对这部电影也是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