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页

这么一个人,不追究一个华夏人“偷”走他在华夏采集的“标本”,也就容易理解了。而根据后来鸟居龙藏写的东西,也并没有提及这十四件玉器,而是重点提了陶器和其他玉器。

这十四件玉器是安全了,但是这个人却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处理了!

上交清廷?当时局势混乱,满清朝廷被洋人搞得抬不起头来,光是不平等条约就签了多少?他当然不想上交。

但是交给谁?他不认识文物界的人,也没有值得完全信赖的人。

自己一直私藏?也不妥。

当然,最后的决定唐易他们已经知道了,就是藏在这里呗。手书里说,之所以想到藏于此处,是因为报馆安排的一次陕北风土人情的调查纪行,发现了这么个地方。后来,他又悄悄来了一趟。

“大体就是这么回事儿。”唐易一边看一边说,“不过,最后他对得到这批玉器的人,提了一个要求。”

第1257章 挑最差的

当然,说“要求”有点儿生硬,其实在手书中,他的口气是很客气地请求。

文佳拿过笺纸,看了看最后一页,有一句是:惟最后一愿,接续者若有余力,仿效欧美之私邸展馆,当公开之。若囊中羞涩,祈万勿流出国门。

这个请求很中肯也很合理。要是有能力,你自己开个博物馆,收藏展览,让大家知道华夏的这些好东西。要是没有能力,而且缺钱,你卖了我也没办法,但是不要流出国门,就是不要卖给外国人了。

不过,这里面没说交给国家的事儿。这个也容易理解,他当时所处的是个什么环境?清末。他自己当时就不肯交给满清政府。而且,就算是他藏了东西接下来面对的时代,清亡了又是军阀割据,以他所处的这个时代背景,他恐怕也根本不会想到这一点。

鸟居龙藏没有再追究,实际上他也没有资格追究。这些东西,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实际上就成了这个“无名”人氏的私藏。而他的这个要求,倒好像是为唐易准备的一样!

文佳大喜,看了看唐易,“那就拿走吧!这天下掉馅饼的好事儿,怎么老砸到你头上?”

此时,刁钦三却道,“这可不是天上掉馅饼,要不是唐总看到李老汉烟袋上的玉坠,哪能有这些后续的发现?擦肩而过的机会,唐总却能给抓住了,这还是眼力!”

“听起来好像不是拍马屁哈?”文佳看了看刁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