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页

“没啥,正好,爸,刚收了点儿东西。”唐易说着,便指了指桌上的笔筒。

唐中峰拿起笔筒,易素梅则坐了下来,“你俩收拾得挺干净啊,不错不错。”

“乾隆工?”唐中峰看了笔筒,立即被精湛的雕工吸引了。乾隆年间,各种器物的制造均达到了一个高峰,精美华丽之雅玩层出不穷,常被人简称为乾隆工。唐中峰看出是个老东西,第一印象便想到了乾隆工。

“您看看底款。”唐易在一旁说道。

“三松?!”唐中峰露出惊讶表情,“不会是后仿的吧?”唐中峰对竹刻等杂项并不是很在行,虽说知道三松朱稚征的名头,但是一时之间也不能断定。

“看包浆和雕工,应该是就是本人的作品。”唐易解释道。

“要真是朱三松的作品,恐怕市场价值得是百万打底。”唐中峰看不出什么破绽,不由点了点头。

“什么!?”易素梅差点儿把刚喝进口中的茶水喷出来,“这个小竹筒,值一百多万?”

“哈哈,二十万打包收的,还有些别的物件。妈,这工作比你说的那些正儿八经的工作强吧?爸,你稍等,那件尤犀杯你还没看过呢!”唐易说着,便走向了保险箱。

其实,唐中峰从医院出来没回家,为的就是先来看看唐易说的这件尤犀杯。

看着精美绝伦的“赤壁怀古”尤犀杯,唐中峰心中升起一股自豪之感,唐易上大学的时候,他还觉得是个毛头小子,没想到这么快就像模像样起来,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己开店,可没捡过这么大的漏!

这件尤犀杯,完全够镇店之宝的分量,而刚收的笔筒也是不折不扣的古玩精品,那些砚台、白铜墨盒、粉彩印泥盒、民国线装书,也都是不错的玩意儿,加上新进的玉件和佛珠手串,新店开张算是有点儿场面了!

“唐叔,还有个惊喜呢!”毛逐说着,已经拎起金石溪题写的店名,展示到了唐中峰面前。

“金先生题的?唐易,你是怎么求来的?”唐中峰呼地站起身来,走到了这幅字面前。

第54章 两个灯泡

“金先生来咱们店里了,这还得谢谢徐宽。明天我就找人裱起来,同时原样拓字做一块牌匾。”唐易上前,将前后经过说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