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页

对方嘟囔着含糊不清的骂了一句,直接挂断了电话。

许庭生放下电话,跟付诚说,晚上回去记得给手机充好电,明天别没电了。

只有真正接触过教育出版的人才知道其中的暴利,尤其是在2003年前后全国统一高考卷的情况下,一份火爆的教辅资料每年带来的收益都是寻常不能想象的。

它毫无疑问的秒杀每年畅销书排行榜上第一名的图书,每年,秒得渣都不剩。

真的要版税的话,从长久来看许庭生可能会赚得更多,但是他现在急着用钱,无心插柳得到了攫取第一桶金的机会,许庭生原本已经放弃的大型自选超市计划又重燃希望。

35万的价格确实高了,高的有点离谱,但是许庭生知道自己的这套资料有多大价值,它领先整个行业整整十年,若不是急于用钱,若不是以后赚钱的路子还有很多,许庭生甚至都舍不得把它卖出去,等有了能力自己来运作的话,这份资料和在其基础上建立的教辅资料品牌可不止是一只会下蛋的金鸡,那是一只会下蛋的金凤凰。

另外,出版社既然会因为一篇无名之辈的论文而这么着急的打电话过来,那么他们肯定不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别怀疑这些真正的内行人的眼光,论眼光他们比很多专家靠谱。

许庭生很确定,他们已有定论,志在必得。

第二天许庭生再次接到了出版社的电话。

出版社还价30万,要求是许庭生和方云瑶不署名,不公开,签保密协议,然后30万分两次付清,一次是在许庭生交稿一半并通过审核后,第二笔要等到正式发行。

许庭生接受了30万的价格,这本就是他给对方的还价空间,除此之外他提了两个要求:

一是给方云瑶署名,署在几位“名师”最后都行;

二是第二笔稿费在书稿全部交付后立即付清。

除此之外,许庭生全盘接受,不署名,签保密协议?许庭生求之不得。

事情就此定论,许庭生开始每晚泡在网吧打几个小时字,十几万字脑子里都有的东西,长久以来练成的手速,其实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等到高考临近,许庭生也把两笔钱装进了口袋。

当然,一起装上的还有重重的黑眼圈,除了几个知情人,其他人都在感叹:“难怪人家进步那么大,真拼命啊。”